美食是平淡生活中的小确幸,也是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烟火气。江阴地处“江尾海头”,美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勤劳聪慧的江阴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孕育出了苏帮菜系中重要支脉——江阴菜。
江阴菜既反映了江阴人生活中的饮食品质、审美观念、情感活动,也体现了江阴地方的自然环境、生产水平、社会文明。江阴发布联合江阴市烹饪协会推出《寻味江阴》系列推文,通过文字与镜头,探寻江阴美食文化的魅力与精彩。
雨生百谷,万物逢“食”
这个时节的鳜鱼
裹着一身丰润
悄然跃上江阴人的餐桌
江阴人对鱼鲜的追求
藏在岁月传承的烹饪智慧里
写进三餐四季的烟火日常中
今天
就跟着小编一起
解锁鳜鱼的N种吃法~
PART.1
红烧鳜鱼
鳜鱼虽四季都可品尝,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渔歌子》,其中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让这条鱼声名远扬,眼下正是品尝鳜鱼的好时节。
鳜鱼的外形极具辨识度,身体侧扁,背部隆起,鱼身呈青黄两色,还常有黑色的、不规则的斑纹交错其间。它生就一张大嘴,口中带齿,乍一看透着几分凶悍之气,可当你真正品尝时却会发现,这条鱼通体少刺,肉质丰腴细嫩,滋味鲜美可口,实为鱼中之上品,当真是“鱼不可貌相”。此外,鳜鱼又名桂鱼,“鳜”与“贵”同音,“鱼”和“余”同声,蕴含着大富大贵、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好食带有好意,美食和文化巧妙交融,也难怪这条鱼一直备受江阴人的喜爱。
鳜鱼的吃法颇多,红烧之法堪称经典。这道红烧鳜鱼充分体现了江阴菜“浓油赤酱”的特点,以醇厚浓郁的滋味、文火慢炖的匠心,赋予食材特殊的灵魂。
江阴人烹制红烧鳜鱼,注重“一选二煎三焖”的法则。精心挑选大小适宜的鳜鱼,巧妙改刀后,将其放入油锅之中,煎至两面金黄,此时倒入黄酒,蒸腾而起的酒香瞬间唤醒鱼肉的本真鲜味。紧接着,是浓油赤酱的关键步骤,把琥珀色的酱汁浇在鳜鱼身上,之后盖上锅盖,转小火慢炖,汤汁在慢炖中逐渐浓稠,将鱼肉紧紧包裹,让滋味渗透进鱼肉的每一寸肌理。
红烧鳜鱼出锅后,点缀上鲜嫩的秧草,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夹起一筷鱼肉,外层弹牙劲道,泛着油亮的光泽,内里雪白细腻,多重口感在舌尖交织绽放。而秧草既保留了春日蔬菜的清甜本味,又沾有红烧酱汁与鱼肉的醇厚荤香,入口清爽解腻,又不失风味,与鱼肉相得益彰。
PART.2
清蒸鳜鱼
除了红烧鳜鱼,清蒸鳜鱼的吃法在江阴也很常见。清蒸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鳜鱼的鲜美,无需繁复厨艺,亦不必过多调味,正如清代李渔所言,“蒸而食之最不失真味”,道尽了清蒸烹饪的精髓所在。
制作清蒸鳜鱼时,步骤简单却暗藏巧思。首先,将鳜鱼洗净、改刀,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鱼肉在蒸制过程中充分入味。随后,用温水仔细洗去鱼身上的粘液,确保蒸制时水汽澄澈,不会浑浊。接着,在鱼身上均匀地撒上盐、味精等调料,点缀葱段等,随后放入蒸箱,蒸制数分钟,可依个人喜好搭配色彩缤纷的配菜,为整道菜增添层次。最后在鱼身上摆上葱丝,滚烫的热油倾泻而下,瞬间激发出葱香与鱼鲜,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整道菜色泽淡雅悦目,味道鲜香馥郁,无论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慰藉,还是特色菜馆里的精致呈现,清蒸鳜鱼始终都有一席之地,是江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印记。
PART.3
松鼠鳜鱼
美食既要有经典,也要善创新。时光流转,江阴人不断吸纳包容,关于鳜鱼的烹饪技法愈发丰富多样,比如松鼠鳜鱼、臭鳜鱼等。
说起松鼠鳜鱼,其背后还流传着一段与乾隆皇帝下江南相关的趣闻轶事。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对一道外形酷似松鼠的鱼赞不绝口,引得当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争相品尝,这道名菜也成为大江南北食客们争相追捧的经典美味。
烹制松鼠鳜鱼,很考验精湛的技术和十足的耐心。处理鳜鱼时,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疏忽。去鳞时,需以巧劲轻施,避免鱼皮破损;去鳃时,要精准拿捏力度,防止头脸骨受损;开腹取内脏时,动作务必轻柔细致;而给鱼肉改刀更是重中之重,稍有不慎便会影响菜品最终的形态与口感。
紧接着是拍打生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松鼠鳜鱼的做法与现在略有差异,在古代,人们多以蛋黄糊挂浆,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核心始终不变,必须确保鱼身的每一处都能均匀被包裹。
待准备工作就绪,便进入炸鱼的关键环节。将处理好的鳜鱼提起,轻轻抖落多余的生粉,巧妙地将鱼肉翻卷,让鱼尾高高翘起,塑造出活灵活现的松鼠形态。随后,一手稳稳提着鱼尾,一手持筷夹住鱼身另一端,小心翼翼地放入油锅中,直至表面炸至金黄,方可捞出,炸鱼头时的火候也是同理。将炸好的鳜鱼进行摆盘,要做到外观头昂尾翘、鱼肉外翻似毛,恰似一只即将欢快跃动的松鼠,造型栩栩如生。
一份堪称完美的松鼠鳜鱼,浇汁也是灵魂所在。这浇汁的调配大有讲究,甜,要甜得清透雅致,规避甜腻带来的味觉负担;酸,需酸得恰到好处,与甜度达成微妙平衡,在食客的味蕾之上激荡出丰富而立体的味觉层次。当酸甜交织的滋味在舌尖缓缓褪去,鳜鱼本身的鲜香又悄然漫溢,此等风味,方为精妙。
PART.4
臭鳜鱼
鳜鱼本就是天生的美味,然而在众多做法中,却有一道看似“黑暗料理”的存在,那就是臭鳜鱼。不少初次品尝臭鳜鱼的食客,心中总会有疑惑,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新鲜鳜鱼不吃,要等到臭了再吃?
化腐朽为神奇,向来是中国人镌刻在饮食文化里的非凡智慧。其实臭鳜鱼的本名应该叫作“腌鲜鳜鱼”,它所散发的味道并非单纯的腐臭,而是一种经过精妙发酵后,形成的似臭非臭的气味。臭鳜鱼的由来,据传只是无心插柳。以前缺乏冷藏保鲜技术,新鲜鳜鱼不易保存。为解决这一难题,鱼贩们尝试直接在江岸边腌制鳜鱼,再长途贩运,如此七八天后到达目的地,发现鳜鱼的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
臭鳜鱼在江阴的流行体现了江阴人对特色美食的包容与热爱,这种饮食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江阴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气质。烹饪时,先在鱼身切出漂亮的花刀,随后将鳜鱼放入油锅中轻轻煎制,更好地锁住内部的水分和风味,待鱼肉微微泛黄,便可装盘备用。之后,将鲜嫩的笋丁等辅料入锅翻炒,加入调料,放鱼下锅,小火慢炖20分钟左右,一道臭鳜鱼便新鲜出炉了。最后,点缀上鲜红的辣椒,更添几分视觉上的灵动。
正所谓“臭”到深处方知香,经过烹饪的臭鳜鱼反而鲜香无比,让人欲罢不能。此时的鱼肉,口感也发生了更加微妙的变化,更加富有弹性,仿佛每一寸鱼肉都充满了力量。炖煮出的浓稠汤汁更是精华所在,用来拌饭堪称一绝。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浇上香气扑鼻的臭鳜鱼汁,轻轻搅拌,鲜香入味,一口征服味蕾。
你还知道
哪些鳜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