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应用,“AI+医疗器械”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江苏为数不多拥有丰富科创资源的区域,无锡市滨湖区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医疗产业新赛道,目前已在医学影像分析、智能诊断、手术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
16日,一场以“数智赋能·洞见未来”为主题的2025滨湖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专题会议在太湖北岸举行,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探索AI驱动下的医疗器械变革与诊疗新生态。
在这次大会上,既有无锡市生态型创新联合体、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滨湖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产业联盟等一批重磅平台的揭牌成立,也有脑机接口、非接触心电监测、肺结节智能导航、超临界结晶等一大批前沿智慧医疗产业项目的签约。
可以预见的是,这批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未来落地应用后,将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科技的深度融合,助力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01
“大而全”
近百个注册证
构建器械全产业生态圈
无锡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数20强城市之一,在无锡“465”现代产业体系中,生物医药产业被列为重点打造的地标产业,境内拥有各类生物药企总数近2500家。2024年,无锡生物医药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5年产值平均增速超13%。
作为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滨湖境内集聚了以健适医疗、药明生物、脉得智能等为代表的3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和以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园、峰影合成生物装备产业园、高性能医疗装备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从新药研发、器械研发到高端康养的全产业链链条。
滨湖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已超200亿元、医疗器械产值年增速达14%,在健适医疗、脉得智能、蕾明视康、博慧斯、贝迪生物等一大批创新医疗器械企业迅猛发展势头带动下,滨湖在器械研发这一关键性的链条上,已经构建了从智能影像识别到辅助诊断系统、从手术机器人到穿戴监测设备、从体外诊断到AI辅助诊断的全产业研发生态。
最新数据显示
▼
在AI赋能下,担当新药和新器械研发的国际生命科学园已经获得54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和36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并填补国内外领域多项空白。
当前,在医疗器械研发领域,无锡正重点布局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高值医用耗材、植介入器械等细分赛道,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15日出台的《无锡市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无锡将从完善全链条基金体系、加强多元化融资支持体系、营造优质配套服务环境、优化国资运行模式4个方面全力打通生物医药产业在投融资领域的堵点卡点,助力推动无锡医疗器械研发的产业化进程。
这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专题会议的举办,在为滨湖人工智能发展上找准切入口和着力点的同时,也将助力更多的医疗器械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湖湾,为“科创滨湖”“智造滨湖”注入更多活力。
未来滨湖将深度推进产业、创新、人才、资金“四链”融合,持续为生物医药产业贡献“滨湖方案”。
02
“小而精"
产、学、研、医协同
让“手术刀与代码对话”
15日,江苏省工信厅公示了2025年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滨湖企业——健适医疗科技集团下属子公司—健源医疗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入选。
在参与国内医疗器械全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上,健适医疗绝对是“小而精”的突出代表。
健适医疗致力于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生产,其产品领域不断扩大,2024年正式推出“外科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中就包括了一根小小的手术缝线。此前手术缝合线长期由进口产品主导,现在这一状态被健适研发的“三氯生涂层抗菌缝合线”打破,目前该产品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也是首个获批该类产品的国产品牌。缝线虽小,但产值前景巨大,未来几年,在这根小小手术缝线的助力下,健适无锡基地产值累计将超过60亿元。
健适 “小而精”还体现在借助AI深度构建“产、学、研、医”的协同生态上,加速推动临床需求驱动创新、数据合规共享及政策资本双轮护航,让“手术刀与代码对话”,以数智之光赋能普惠医疗。
据健适医疗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欣介绍,由健适主导的“肺结节定位AI手术导航系统”正在加速开发,该系统也是由企业、政府、金融三方合力孵化的首个落地G3Lab项目,依托“产、学、研、医”协同,深度推动临床需求与工程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技术转化与成果应用。
在这次医疗器械专题会议上,依托健适医疗打造的无锡市生态型(外科缝线及血管介入医用高值耗材核心原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创新联合体正式揭牌,该联合体致力于突破高端医疗器械核心原材料原先的“卡脖子”技术,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发展全链条来推动国产高值医用耗材的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和生态型创新联合体一同在滨湖揭牌的还有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和滨湖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产业联盟,前者旨在整合产业资源、资本力量及政策支持,打造太湖湾医疗创新产业集群,后者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AI医疗器械创新生态,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临床应用深度融合,助力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高地的打造。
03
“新而优”
13个项目超15亿元
涵盖免疫细胞、智能诊疗等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AI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诊疗全流程,不断重塑医学诊疗的“效率边界”与“精准刻度”。
在诊断领域,AI已经不再局限于执行预设指令,而是成为一个拥有“专科化+多模态”能力的“超级大脑”,可以完成从“辅助工具”到“决策伙伴”的身份转换,大大提升诊疗的效率。
16日,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孵化企业——无锡紫荆智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紫荆AI医生”系统在滨湖区正式上线,42位AI医生覆盖了21个科室,能够诊断300多种疾病,真实模拟了线下医院分诊、问诊、检查、诊断、治疗、取药和康复等完整流程。
据此前进行的内测数据显示,在一个线上界面里,患者最多可以选择3名AI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并对AI生成的诊断意见进行评价。在这个可以24小时问诊的系统里,AI医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诊完上万名“患者”。
“AI医生”这一成果的落地应用,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其创新的技术和应用场景为医疗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新而优”上,滨湖既有AI大医生,也有AI强设备。
由滨湖企业脉得智能研发的数智超声大模型成功突破超声影像智能化技术瓶颈,借助自研AI算法,整合超声影像、病理、基因等多维数据后实现了辅助诊断与智能质控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医疗诊断的精准度,同时也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进一步助推医院智能化转型。
在这次专题会议所签的项目上,自动化连续流工艺装备、高端医疗耗材、医疗康复设备、脑机接口、非接触心电监测、肺结节智能导航、超临界结晶等13个“新而优”医疗器械产业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了15亿元,涵盖免疫细胞治疗、智能诊疗系统、蛋白质设计平台等前沿领域。其中,“连续流设备项目”致力于提供国产自主可控的自动化连续流工艺装备平台,“高端医疗耗材”项目计划将国际先进产品实现本土化生产,进一步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
投资创新高、科技含量高的背后,凸显着湖湾在医疗器械领域的“领跑”水平。
新药研发+器械研发+高端康养。
影像识别+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穿戴监测设备。
“大而全”+“小而美”+“新而优”。
……
在AI赋能下,滨湖正聚焦合成生物、未来食品、器械研发等新业态和新赛道,持续深挖一批有辨识度的应用场景和示范项目,一片医疗产业的“热带雨林”正在太湖北岸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