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过半百,却毅然溯江而上,拓荒创业;他不求于人,有助于人,乐于奉献;他爱国利民,碧血丹心,鞠躬尽瘁;他立德树人,舍己为公,无愧无悔。他就是著名传染病学家、医学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钱惪。5月16日是钱惪教授诞辰119周年,谨整理此文以纪念。
钱惪是谁?
今天就听发布君
来说说他的故事
钱惪(1906—2006),江苏江阴人,著名传染病学家、医学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1932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南京中央医院、重庆中央医院工作,1943年起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副教授、教授,附属中山医院内科主任,1950年任抗美援朝医疗队副队长,1952年任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院长,1955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1957年任重庆医学院副院长,1978—1983年任重庆医学院院长,1985年任重庆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临床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
△1932年,刚刚从上医毕业的钱惪
钱惪出生于江阴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钱理给他取名钱德,不知从何时起,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用德的古体字惪。后来,95岁高龄的陈灏珠院士忆及钱惪说,人如其名,名字里一个“直”字,一个“心”字,直心是对他最好的描述。钱惪教授生于1906年,2006年离世。上海第一医学院图书馆叶老师感慨地说,钱老的百岁人生,正好分成两半,一半与上海结缘,一半与重庆结缘。
他勇担责任,冲前线
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肆虐中国大地,全国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近1/5。由于上海郊区池塘湖泊密集,青浦县、嘉定县等方圆几十个县都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区。整个上海市医疗系统全都动员起来,千余名医务人员赶赴嘉定、太仓等地治疗血吸虫病。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任命钱惪为血吸虫病防治大队治疗顾问。
△钱惪(中左第二人)带着医疗队出发
钱惪与医疗大队的同事们身背行囊,不顾自身安危,废寝忘食逐村逐户地进行排查和治疗,并改良治疗方案,提出避免和解救锑剂所致心脏和肝脏毒性反应的措施。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医疗队热情高涨,短短100多天,治愈血吸虫病患者1万余名。
△血防英雄们合影(左二为钱惪)
由于钱惪的特殊贡献,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九兵团授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教授”称号,立二等功。同时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医学界最早的全国劳模之一。
他毫不含糊,去拓荒
1955年,国家决定抽调上海第一医学院部分人员在重庆新建一座医学院。派谁去?已是上医副院长的钱惪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带队的任务。当时的他已年近半百,带着家人,也带着同事们,400多个上海人来到重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换个地方工作,意味着对上海户口及其一切待遇的完全放弃。六十多年前,七天七夜溯江而上,400多个上海人西迁创业,一部西迁史,一部拓荒史,更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史。
△1980年代中期,部分上医西迁教师与钱惪(前排左四)合影
后来有机会可以回上海,钱惪婉拒了。这名医学大家将人生的下半场全部献给了重庆,在这里著书立说,桃李满天下,重医学子敬称他为布衣校长。作为中国最早培养出来的医学博士,钱老是当时收入最高的医学专家之一,可他的一生却过得极其清贫、勤俭。一套蓝色中山装穿到破洞发白。他对自己苛刻,却慷慨对人。早在1965年起,钱惪就每月缴纳党费100元。1980年,钱惪捐献多年积蓄2万元作为重庆市科协礼堂的建设经费,实际上等于把他的工资、奖金全部捐出去了。
△钱惪读书
钱惪教授的故事如繁星般无法一一细数,然而,星空最令人心动处,或许就是那无数繁星在安静地闪烁。2006年1月21日,钱惪教授在重庆因病去世,享年100岁。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骨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留在他奉献了半生的重庆医科大学校园中心的黄桷树下,一部分带回了母校上医与一号楼前的白玉兰树共同生长,他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母校,最后一部分洒入长江,让他沿着1958年来重庆的路溯流而下,回归大海。
△2005年4月,99岁的钱老在重医校园
回顾钱老的一生
是一位医学大家无私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一生
为后人树起一座常亮不熄的灯塔
在时代的洪流中
他把个人命运
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
无怨无悔扎根在西南大地
他把自己的心和魂
深深融入了重医的发展历程
他救死扶伤,助人无数
他陶铸群英,勤育杏林
钱惪
江阴人不会忘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