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都督坊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都督坊巷是江阴现存的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元末以来,居住在都督坊巷一带的江阴人都以江阴都督坊为荣。
都督坊巷东西走向,东起北锁巷,西止布政坊巷。都督坊巷的由来在坊间有很多传说,其中有一说法是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都督,这个称谓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朝以后更是升级为中央军事长官,一直到民国时都有人沿用。
元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朱元璋遣将赵继攻克江阴,败张士诚军于秦望山,置江阴卫,命吴良为指挥使,弟吴桢为副元帅,镇守江阴。洪武二年改置守御千户所,设正副千户各2名,隶后军都督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改江阴州为连洋州,未几复称江阴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割据苏州的张士诚屡次侵犯江阴,朱元璋率兵督战,大破张士诚军于巫子门,俘获无数,凯旋班师入江阴城。
△江阴县城隍图
吴良(1324-1381),安徽定远人,原名国兴,投奔朱元璋后,因避讳朱元璋字国瑞中的“国”字,赐改名为良。吴良追随朱元璋被任命为帐前先锋,领兵攻取滁州、合县,大战采石,转战溧水、溧阳、江阴等地,为朱元璋攻占南京立下汗马功劳。明洪武三年(1370),吴良受封为江阴侯,后又被追封为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
当时,江阴人为缅怀这位功臣,在都督坊巷建肖像功臣庙——都督庙,并把都督庙旁东起北锁巷,西止布政坊巷的路巷命名为都督坊巷。
△现今都督坊巷
如今,在城市的发展浪潮中,都督坊巷的周边逐渐被高楼大厦所环绕,但依然坚守着那份历史的韵味,承载着无数的回忆。
部分文字内容摘自《江阴地名掌故》作者: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