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山古镇
有一座标志性的历史建筑
“人杰地灵”坊
这座牌坊
被称为“千人报德坊”
相传是明朝时期千名学子
为报答邹迪光为国举才的贡献所建
有着“无锡第一坊”的美誉
江南水韵浸润千年
正如牌坊上的题字一样
古往今来
无锡这片灵秀之地
孕育了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物
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栋梁之材
从精巧的惠山泥人
到精密的大国重器
从宜兴紫砂的数十道工序
到集成电路的纳米级工艺
……
世代匠人以执着与创新
为这座城市刻下“匠心”的烙印
今天是第三个
“无锡工匠日”
无锡再次以城市之名
致敬工匠群体
弘扬工匠精神
用心书写“人杰地灵”的时代新篇
时代在变
工匠精神的内核不变
提起“工匠”
大家首先想到的
或许是手拿刻刀、精雕细琢的老师傅
亦或是那些世代相传的老手艺
但是
新的时代背景下
当人工智能几秒之内完成艺术创作
当具身智能机器人
轻松实现重物装卸、物流运送
我们还有必要再强调
工匠精神吗?
答案是肯定的
诚然
新兴技术的发展
或许会在某些领域和环节超越人类
但是
工匠精神却永不过时
人工智能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
以及充满未知的产业赛道我们恰恰更加需要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在无锡,从商业航天到人工智能;从生物医药到具身智能机器人……每一个涌动着未来力量的新兴产业领域,都活跃着无数深耕不辍的工匠人才。他们坚守一线、精研技术,成为我市锻造“新质生产力”的硬支撑。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而创新是其永恒的动力。江苏中超电缆的丁敖齐,用一场“绞线工艺革命”诠释了这一点。他带领团队革新传统工艺,将传统圆形紧压绞线工艺革新为型线结构设计,成功研制高密度型线紧压导体结构,使导体外径缩减5%,每年为公司创收超300万元;
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华芹深耕半导体行业十八年,推动光刻机、薄膜沉积设备等核心装备升级改造,在纳米级的精度中雕琢出“中国芯”的竞争力;
无锡统力电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张浩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经过长达三年上千次的工艺验证,自主研发出了符合技术标准的导线产品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
他们的故事证明,工匠精神绝非一味守旧,而是以创新为刃,在时代的大潮中劈波斩浪。
城市在变
无锡对人才的厚爱不变
从“米布码头”到“万亿之城”,无锡的城市能级不断跃升,但对人才的珍视始终如一。这座以工商文化立身的城市,深谙“匠人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城市强”的底层逻辑。
近年来,无锡深入实施新时代“无锡工匠”培育工程,持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增强高技能人才产业适配度。2024年,无锡市技能劳动者总量达14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58.6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40%,位居全省前列。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大国工匠1人、大国工匠年度提名人物1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2人,长三角大工匠2人,江苏大工匠4人、江苏工匠63人、无锡大工匠57人、无锡工匠71人,市(县)区级工匠600余名。
与此同时,全市各地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通过“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全链条贴心服务,持续擦亮“无比爱才 锡望您来”的金字招牌,为工匠选树营造氛围、厚植沃土。据了解,目前,无锡已经连续两年位列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十强,成为青年才俊近悦远来的优选之地。
在城市的巨变中,无锡始终为匠人留有一方“舞台”——它让每一份专注都被看见,每一次突破都被铭记,每一滴汗水都汇入高质量发展的江河。
“无锡工匠日”的设立,不仅是对工匠群体的尊崇和致敬,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也是壮大无锡能工巧匠队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创新举措。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但工匠精神如运河之水,滋养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无锡对人才的珍视如惠山之石,奠定着城市的根基、提振了发展的底气。
灵秀之地,孕育人杰
在这片浸润匠心的土地上
无数双手正以微毫之力
雕刻时代的宏图
从太湖之滨的蚕桑缫丝
到熠熠生辉的智能芯片
无锡的产业形态跨越千年、迭代升级
但工匠精神的底色历久弥新
渴求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
的初心始终如一
部分素材:无锡广电幸福无锡工作室、无锡市总工会等
海报:郁心怡、AI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