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乐岛音乐厅的排练厅内,一首刘天华的《光明行》在这里奏响。
参与排练的是江阴市刘天华民族乐团的首批成员,这是大家的第一次集体排练,虽然成员间彼此还没有那么熟络,但二胡、琵琶、古筝的乐音已交织共鸣。
发布君从市文体广旅局获悉,自今年元旦以来,乐团经过公开招募、视频筛选、专家面试等环节,目前已完成组建并正式进入排练阶段。
民乐文化是江阴五大文化名片之一,作为全国民乐之乡,江阴历来名人辈出、丝竹盛行。二十世纪初,以郑觐文、周少梅、刘天华为代表的江阴民族音乐大师,为江南丝竹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江阴民间,有各类民乐社团60多支,其中由文化部门颁发证书的国乐社17家,“二胡进校园”更是在江阴实现了镇(街)全覆盖。
“凝聚民间力量,打响具有江阴特色的民乐品牌。”江阴市锡剧评弹艺术传承中心主任沈鸣华说,组建城市民族乐团就是从“广覆盖”迈向“精发展”的关键之举。
其实
江阴民乐的影响力
从这场招募中就能看到痕迹
“乐团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招募信息吸引了全国各地包括广东、哈尔滨、内蒙古、陕西等地的民乐演奏者报名。”沈鸣华介绍,从100多位报名者中吸纳了48名演奏员成为乐团团员,再加上原来暨阳国乐社的班底,一支58人的江阴市刘天华民族乐团组建完成,涵盖弦乐、弹拨、吹管、打击乐等各类乐器。
不拿一分报酬,大家只因民乐聚到一起。“一个民族乐团的乐器配备打底在500万元,除了少量乐器由团里采购,其他都是团员们自带。”副团长、二胡首席赵志坚说,来自泰州的箜篌演奏家张钦昊最为感人,箜篌作为相对冷门的乐器,报名该岗位的只此一人,“他跨越地域限制自带乐器加入了乐团。”“有了乐团,就有了舞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古筝演奏员黄诗维说。
下一步,江阴市刘天华民族乐团将统筹全市艺术资源,努力搭建国内高层次艺术交流的平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民乐人才,为江阴传承与创新民乐文化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持续擦亮江阴“民乐之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