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好人
是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他们的感人事迹
是城市文明的记忆
也是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道德力量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发现和传播平凡生活中的善行义举,让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在活动中,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被传颂,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得到弘扬,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持续滋养,向上向善的个人品格不断闪光,共同汇聚成江阴这座文明城市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让我们走近这些“身边好人”
感受“爱”的温暖
领略“敬”的神圣
沐浴“诚”的阳光
汲取“善”的养分
▼
助人为乐
孙二都,女,1974年生,璜土镇乐哈哈家庭农场负责人。2017年,孙二都开始从事葡萄种植,多年来,她不断优化品种、改进技术,坚持采用自然绿色种植方式,其产品多次荣获江苏省、江阴市葡萄品牌金银奖。随着知名度提升,许多农户前来请教种植经验。孙二都不仅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还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她创办“小慧课堂”,开展葡萄种植公益培训30余场,自费购买专业书籍赠予周边农户,并带动10余名妇女共同创业。此外,她与璜土镇利城村合作创办“小慧读书会”,面向学校和社会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农业科普等公益活动100余场,惠及群众2000余人。2024年,孙二都获评江阴市“十佳公益阅读推广人”。
汤士忠,男,1955年生,云亭街道花山村居民。曾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助理、无锡分院院长的汤士忠,2016年退休后毅然返乡服务乡亲。他将每月首个周二定为“健康日”,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为村民提供专业诊疗服务。对行动不便者,他主动上门检查、传授护理知识;遇疑难病症则协助转诊上级医院、专家,安排就诊时间。24小时畅通的咨询热线让他成为村民随叫随到的“健康顾问”,让村民省去了来回奔波的辛苦和看病费用。汤士忠以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健康守护者”。
见义勇为
唐杰,男,1990年生,顾山镇万兴村村民。2024年12月20日11时15分,唐杰在工厂附近的东青河岸边散步时,突然听到微弱的呼救声。循声望去,他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在河水中挣扎。老人一只手勉强攀住河岸,另一只手颤抖地挥舞着,大半个身子浸在刺骨的河水中,正不断发出求救声。危急关头,唐杰立即飞奔回工厂取来救生绳。他熟练地打好活结,将绳索抛向老人,并指导其将救生绳系在腰间。然而由于长时间浸泡在冰冷的河水中,老人下半身已经冻得失去知觉,根本无法配合攀爬。唐杰当机立断,一手紧紧拉住绳索,一手掏出手机呼叫厂里同事支援。很快,数名闻讯赶来的职工加入救援,众人齐心协力终于将老人安全救上岸。事后,唐杰主动联系村委报备情况,并协助联系老人家属,再三叮嘱要及时送医检查。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唐杰临危不乱的施救行动,犹如一股暖流温暖人心,生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社会正能量。
冯叶军,男,1982年生,申港街道江南社区居民。2024年12月21日6时许,正在家中的冯叶军发现邻居家厨房突发火情。他立即拨打119报警并通知物业。在确认屋内无人后,面对扑面而来的滚滚浓烟和灼人的热浪,他毫不迟疑地展开救援。冒着高温,他徒手穿过防盗窗栅栏强行打开窗户,在浓烟弥漫、视线受阻的危急时刻,手持灭火器持续喷射数分钟,最终成功控制火势。当外出归来的老邻居看到完好无损的家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冯叶军以无畏的勇气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真谛,展现了邻里守望的温暖力量。2025年,冯叶军获评2025年第一季度“见义勇为勇士”。
诚实守信
陈建平,男,1958年生,南闸街道施元社区居民。2025年4月10日10时15分,陈建平在小区南门附近的临时停车位发现一个遗失钱包。经询问周边人员未找到失主后,他打开钱包发现内有305元现金、三张银行卡及龚先生的身份证件。考虑到证件补办的麻烦和失主的焦急心情,陈建平立即前往社区居委会寻求帮助。在居委会工作人员协助下联系派出所,仅用半小时就找到了失主龚先生,并于当天10时45分将钱包交还给匆匆赶来的失主龚先生。面对失主的酬谢,他婉言谢绝:“物归原主是应该的。”
钱均华,男,1978年生,月城镇庆丰家庭农场负责人。2010年投身农业种植,2013年正式创办家庭农场,始终秉持“绿色兴农、诚信经营”理念。在专家指导下,他秉持自然农法,以循环农业、生物防控为目标规划果园,赢得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逐步将农场发展为58亩的现代化果园。农场以优质水蜜桃为主打产品,配套种植樱桃、果桑等大棚水果,并拓展休闲观光业务。钱均华率先实现果园8大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推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运用环保技术防控病虫害。他对果品品质精益求精,严格按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培育出的果品凭借饱和成熟度带来的味鲜、色艳和醇香,在省市各级评比中屡获大奖。2021年成功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2022年完成商标注册与绿色食品申报。作为致富带头人,钱均华还积极引导周边农户发展互联网农业,共享发展成果。钱均华先后获评无锡市最美青年农民、江阴市“十佳”高素质农民等称号。农场也荣获无锡市示范合作社、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等多项荣誉。
敬业奉献
杨和祺,男,1985年生,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炼铁事业部炼铁分厂副厂长。自入职以来,杨和祺长期扎根生产一线,不仅精通高炉操作各项技术,更在实践中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操作方法。针对高炉主沟残铁回收利用困难的痛点,他积极寻求突破,实现了高炉残铁在主沟100%完全纯净回收利用,既创造了可观经济效益,又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由他主持及参与的低成本配矿、低燃耗绿色冶炼、高效率增产、高炉炉前残铁全回收等项目,已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超4.67亿元,并被授权“一种高炉环保休风方法”等5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及“一种高炉风口二套上翘角度的测量装置”等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凭借突出贡献,杨和祺先后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江苏工匠、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邵振良,男,1948年生,江阴市文化馆退休职工。邵振良身残志坚,1951年因患灰脊髓炎导致左上肢瘫痪,但他自强不息,通过刻苦自学,系统掌握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戏剧创作、文学创作及书法美术等多项技能。2009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历时十余年走访调研,主持编撰了《龙砂演义》《江阴民间文艺》《江阴民间故事》《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文献。多年来,邵振良还坚持担任华士小学校外辅导员,义务教授书法和国画课程,并长期指导残疾人书画培训班,同时积极为社区和学校未成年人讲解华士非遗知识。邵振良用自身经历诠释了身残志坚、奉献社会的精神品格。
孝老爱亲
赵国锋,男,1957年生,新桥镇绿园社区居民。2017年,其妻遭遇严重车祸,虽经抢救保住生命,却因脊椎损伤导致瘫痪。面对医生“重新站立希望渺茫”的委婉告知,赵国锋始终不言放弃,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精心护理。每天清晨五点,当人们尚在梦乡,他已开始一天的护理工作:轻柔地为妻子翻身擦洗,自学按摩手法,每天坚持为妻子做两小时的康复按摩,防止肌肉萎缩。夜间定时翻身防褥疮,白天操持家务照料起居。起初,妻子连抬手都困难,经过八年的坚守与陪伴,妻子的身体逐渐好转,从无法动弹到能自己走几步。邻里们称赞他是“最有担当的好丈夫”,但他只是淡淡地说:“她是我的妻子,我不照顾她,谁来照顾呢?”
张进芬,女,1969年生,周庄镇宗言村村民。1995年6月,在哥哥病逝、嫂嫂和侄儿相继精神失常后,她毅然承担起照顾至亲的重担。二十年来,她穿梭于婆家、娘家和医院之间,像陀螺般忙碌不停。嫂嫂家中,药品、日用品乃至零食从未短缺;从日常饮食到衣物洗晒,从居室清洁到生活照料,她都亲力亲为、细致入微。面对精神疾病患者特殊的言行举止,她始终报以最大的耐心与理解。这份跨越二十载的坚守,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这位“最美小姑”的至善至美。
现诚挚邀请广大市民朋友积极推荐或自荐身边好人好事,可将好人线索提供给所在镇(街道)、村(社区),或发送至电子邮箱jyhrxs@163.com。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江阴好人”的行列,共筑“好人之城”,让江阴处处绽放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