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装备产业
是江阴高端装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修理改装到船舶建造
从传统船舶到特种船舶
从救生艇到高速无人艇
近年来
江阴船舶装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各企业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
共同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续写出更多“智”造“船”奇
近日,在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造船区域,一个个雄伟的造船分段在地面有序排列,宛如等待检阅的钢铁方阵,处处彰显着现代工业的磅礴力量与精密之美。江面上一艘名为“衡山”号的浮船坞内,企业建造的8.2万吨散货船已基本成型。该型船是企业的主建船型之一,具有绿色环保、性能优异、油耗低、载货量大、适应性强等特点。
该企业副总经理姜道如介绍,从去年起,中船澄西开始利用浮船坞造船,有效拓展了公司造船产能。“这种造船的创新模式在国内仅中船澄西一家,它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以技术突破为动力,近年来,中船澄西持续深耕造船领域,打造精品船型,已形成散货船、集装箱船、油化船、沥青船、木屑船、重吊船、自卸船七大类品牌船型,实现了由单一散货船向七大类品牌船型同时建造的华丽转身。姜道如告诉记者,企业还紧跟绿色、智能化发展趋势,自主研发了4万吨自卸船、8万吨级散货船“蓝鲸”、50000吨MR油化船“鸿运”系列等高性能船舶,建造交付了用于绿色船舶节能减排的全球最大风力转子推进系统,实现了由“澄西制造”到“澄西创造”的巨大跨越。
今年一季度,中船澄西顺利实现首季“开门红”,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8%,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4%,新接订单饱满。截至目前,该企业今年已交付新造船7艘,大量船舶订单有望近期签订。
在长江之滨的江阴
一场关乎船舶装备的产业浪潮
正奔涌向前
成为中国制造
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生动缩影
去年,江阴船舶装备产业开票销售超400亿元,增长20%以上。这一数字背后,是该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不断突围的坚韧与智慧。其中,中船澄西以领航者之姿,用钢铁与科技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而其成长轨迹,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图景。
同样作为江阴船舶装备产业的重要力量,扬子江船业和新长江集团也是成绩斐然。今年一季度,扬子江船业共交付新造船13艘。而在过去的2024年里,该企业全年交付新造船64艘、超额完成目标,净利润66亿元、同比激增61.7%,新接订单126艘、价值约146亿美元,手持订单245艘、价值244亿美元,生产计划已排至2030年。近年来,扬子江船业将清洁能源船作为研发和接单的主攻方向,坚持创新技术研发,通过产品升级,实现了气体船A型、B型、C型、薄膜型等燃料舱系列全覆盖。同时,成功研发10万方VLEC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实现了VLEC、LPGC、VLAC、LNGC等气体船型的全系列技术储备,为航运脱碳持续向净零排放过渡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新长江集团于2010年在浙江舟山投资设立长宏国际,打造了集造船、修船、拆船和金属资源利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大型船舶工业企业,年造船能力超500万载重吨,年修船能力600艘以上。今年一季度,长宏国际完成承接新造船订单18艘。目前手持新造船订单86艘,订单排至2029年下半年,展现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建造高峰期,各船企夜以继日,船台与码头灯火通明,焊接声、切割声与机器轰鸣声交织成激昂的工业交响曲。这种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不仅源于企业对市场机遇的敏锐把握,更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在全球船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江阴船舶企业凭借高效的生产组织能力和强大的供应链协同能力,实现了对国际同行的弯道超车。
江阴船舶装备产业的蓬勃发展,折射出中国船舶工业在全球产业变革中的战略选择与发展智慧。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绿色低碳技术加速迭代的大背景下,中国船舶工业正以江阴为代表,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一方面,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在清洁能源船舶、智能船舶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抢占未来船舶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这种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使中国船舶工业在全球市场中逐渐从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
从万吨巨轮的钢铁骨架
到清洁能源动力的革新突破
从精密焊接的火星四溅
到智能生产线的高效运转
江阴船舶装备产业正以龙头企业为引擎
驱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江阴这片长江之畔的热土
正用一艘艘驶向世界的巨轮
讲述着“中国制造看江阴”的非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