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全民 通讯员 叶长文 端舒娅
位于溧水区的南京国家农高区,细胞培养猪肉技术通过专家组评价,为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在浦口区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入驻企业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忙着做育种材料性状基因检测……春意盎然,南京农业领域处处涌动创新春潮。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近年来,南京充分发挥“一南一北”两大国家级科创载体平台集聚优势,引导不同农业技术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插上科技翅膀。
南京国家农高区集聚102个科研平台
在阵阵有规律的“打印”声中,装有红色和白色“生物墨水”的打印喷头来回移动,白色托盘里的“猪肉”逐渐变厚,色泽诱人……走进位于南京国家农高区的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开展3D生物打印细胞培养肉研究。
近日,周子未来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细胞培养猪肉中试生产关键技术”接受了成果评价。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4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攻克了细胞培养猪肉中试生产的关键技术,项目成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周子未来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专家组评价,意味着细胞培养猪肉具备了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基础。目前细胞肉都在实验室生产,每次可生产2公斤,一个月产量仅约10公斤。公司计划今年开建中试工厂,建成后可进行细胞肉的工业化生产,理论上可实现年产20吨。
作为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高区承担着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园区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培育重点企业、聚集高端人才、转化科研成果、落地标杆项目,目前已布局建设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102个,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30名,其中1名外籍专家成功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项目,与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3所高校院所开展校地合作共建,构筑起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硬核科技支撑。
此外,南京国家农高区还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规上工业企业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3家、涉农企业300余家,31家企业在江苏股权中心成功挂牌。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深耕现代“农业硅谷”
目光向北,跨过长江,位于浦口区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同属“国家队”,于2016年底获批复成立,是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的国家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区别于一般的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始终坚持“农业硅谷”目标定位,以创新研发为基础,围绕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要素集聚、关联企业集中、优势产品集群,强化创新驱动、谋划创新发展。
南京博睿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入驻企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该企业专注于动植物分子检测和育种相关技术开发与应用,可提供高通量、低成本的精准基因型分型和分子检测技术。
“这是我们与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共建的长三角地区叶菜类蔬菜遗传育种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能进行叶菜类蔬菜种质材料创新、生物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研究。”南京博睿迪总经理王军告诉记者,眼下正是传统叶菜类蔬菜的育种关键期,科研人员每天都忙着为客户进行作物种子的基因性状检测等。
小到能快速识别和筛选种子、提高育种效率的种子检测设备,大到掌握全省13个地级市物联网数据的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指挥中心,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正全力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硅谷”,推动农业与科技融合走向深入。截至目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已集聚10个院士团队,落户2家院士工作站,建设十多个部省级平台和6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聚焦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累计签约项目500多个,入驻农业科技企业168家,并与省内外30多个涉农区县、产业园形成战略合作,输出近百项创新科技成果。
一南一北,两大“国家队”赋能都市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一产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不足2%。同时,南京地形“六山一水三分田”,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造成农业“先天优势”不足。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南京端稳饭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等“国字号”农业科创平台集聚优势,着力打造农业科创策源地,推动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在南京首试首用,打造形成十多位院士领衔的农业领域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00余个,培育发展涉农高新技术企业超80家,为都市现代农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创力量。统计显示,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十多个百分点。
当前,在南京广袤的田野上,随着科技进步和智能化设备广泛应用,都市现代农业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加速融入农业生产、储藏运输、流通交易各个环节,科技成为提升农业发展质效的强力引擎。
今年3月,我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力争到2027年,集聚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20个,高新技术企业5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家,规上工业企业70家,农业龙头企业超40家;打造1—2个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会展自主品牌,推动南京国家农高区高质量发展“质、效、量”全面提升。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市“一南一北”两个国家级科创载体正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作出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