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2025年蛇年,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无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无锡分会场的春晚单元,以春节文化的三大主题——“团圆、祈福、迎春”为核心,融合东方美学与非遗元素,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穿越千年、极具江南韵味的“沉浸式年俗大戏”。
无锡分会场彻底打破了“舞台”的物理边界,将美学实验场域拓展至真实的地理水文空间。画面沿着千年古运河展开,粼粼波光的太湖成为动态舞台,非遗的活化演绎、科技美学的诗意表达与家国情怀的深沉叙事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幅东方美学的现代长卷。这种“在地性”美学实践标志着央视春晚从技术炫技走向文化深层表达的转型,是对中国审美精神的一次深度解构与创新性重构。
虚实相生:地域空间与非遗美学的多维叙事
“古今对望,一眼千年。”无锡的历史与文化在本次春晚中得到了独特的呈现。节目开场,一把精微绣团扇引出了无锡的非遗元素。扇面上的江南景致——白墙、黛瓦、绿柳、石桥,在镜头的推进中徐徐展开,诉说着江南的厚重历史、丰盈文化与鲜活年俗。
当《无锡景》的旋律首次从清名桥畔的乌篷船上飘出,这首江南小调被赋予了史诗般的叙事功能。《惠山茶会图》投射于运河水面,船行画中,人在景里,形成了一幅"景中景、画中画"的复合空间。历史场景的数字化转译与真实水波倒影形成三重镜像:桥洞的实景倒影、数字绘卷的水墨韵致、评弹吟唱激起的声波涟漪,千年文脉在视听交织中完美地诠释了东方美学"虚实相生"的辩证思维。
“十步一巧匠,百步一绝技。”惠山古镇的运河两岸,非遗摊位林立,将春晚舞台延展为全民参与的年俗文化场域。镜头的快速推进,紫砂壶的烧制技艺、精微绣的细腻刺绣、竹刻的精湛技艺,惠山泥人摊位上栩栩如生的阿福阿喜,无不勾勒出无锡鲜活的年俗图景。
历史人物的再现,使岁月的印记愈加鲜明。顾恺之的“画圣”之风,范仲淹吟唱《岳阳楼记》,苏轼的“对酒吟唱”,徐霞客深情赞美家乡:“朝碧海暮苍梧,终不似无锡景!”他们的出现,使观众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间,感受江南文化的悠悠千载。
水上非遗市集中,苏绣团扇与LED灯带共悬舟楫,锡剧唱段与电子混音同漾波心,传统年节的仪式感在现代科技加持下,从舞台延展至百姓日常,一家人在团聚中碰杯,诠释着“年”的团圆寓意。在古运河的桨声灯影里,倪妮的角色感叹道:“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这一刻,观众的视角与倪妮的情感相融合,随后,鱼灯如星辰般摇曳,最终落入清名桥的水面,完成了从私人记忆到公共审美的转化。
气韵流转:空灵与和合的生命美学表达
古运河上,评弹艺术家陆锦花身着月白旗袍立于船头吟唱《无锡景》唱段,观众仿佛步入吴冠中的水墨画卷。水帘瀑布主舞台上,舞者灵动起舞,林允与六位琵琶女合奏加入,桥影交相辉映,似画似真,互为呼应。无锡景象的表达并不依赖繁复装饰,而是通过简约的舞蹈与音乐,展现江南独特气韵,使观众沉浸于地域文化的深远意境。
王劲松扮演的儒商立于船头,娓娓道来百年工业的“无锡景”。“我也有一段情,要说给诸公听。是不知前路,敢创人先的勇气。”戏剧演绎带领观众回望百年工业时代。评弹唱道:“百年老厂房呀,织机声声唱,商贾云集,河湖舟船忙。”光影交错间,船体地屏上,超级计算机数据链、芯片电路、智能制造流水线的影像跃然眼前,现代科技脉动着城市的未来。
节目融合传统与现代,体现“和合”的东方美学理念。从“百年工业”的篇章,到“民乐交响共奏家国情”的高潮,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工业的辉煌,再到国家情怀的共鸣,节目以多元艺术形式相互交融,构成出充满现代感的审美场域。
天人共生:祈福与迎春的生态美学图景
无锡分会场最具突破性的美学创新,在于重构了"天人关系"的现代表达。春晚尝试的“零度舞台"设计,将鼋头渚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动态演出空间。白鹭群从芦苇丛中惊飞,与无人机编队形成生命与科技的对话;细雨浸润的蠡园假山成为投影幕布,青石板反射着灯笼暖光,舞者手持油纸伞翩然起舞,让"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古典意境焕发时代新意。这种"去舞台化"的实验,在虚实边界消融处开辟出新的审美维度。
“升帆咯!”一艘艘承载希望的船只驶向太湖,满天烟花绽放,船帆上 “生生不息”“春满大地”寄托着无锡未来的蓬勃发展。船上的功勋代表、抗美援朝老兵共唱《无锡景》:“我们有一段情,唱给祖国听!”书法家挥毫泼墨、天上村锡剧表演;河道两岸、桥上船头,灯笼高挂,全城祈福“点亮” 无锡,民乐与交响共奏,共祝祖国繁荣富强。祈福与迎春的这一场面,呈现了江南文明与现代化多元文化和合之景,让人不禁感叹东方美学“人与自然共生、人与人和谐”的真正精神意涵。
结 语
《无锡景 家国情》节目单元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让我们从中看到中国美学的深邃与多元,感受到东方文化的能量与魅力。以《无锡景》为经,以运河舟楫为纬,从“无锡景”的歌舞到百年工业的回顾,再到家国情怀的共鸣,在三重时空的穿梭中完成了“家国同构”的美学叙事。通过这场视觉与听觉的交融,节目唤起了我们对东方美学的深刻感受:无论是自然的湖光山色,还是文化的深厚积淀,二者在和谐中生发出无尽的韵味。无锡不仅仅作为一个城市的符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无锡用春晚舞台证明:真正的地域审美创新,从来都是在历史纵深处寻找未来想象的支点。当无人机阵列携带着运河的千年记忆飞向星空时,我们看到古老文明在审美维度上的创造性觉醒,正在重构着世界对中国美学的认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