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三官街
三官街原址位于城东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部500米处,东距怀家村100米,南距东横河50米,西侧与河西村一桥之隔,北距陈黄家村80米。站在三官街西头,至今还能看见褪色的木质门窗、灰扑扑的青瓦房以及墙角盛满光阴的褐色土缸。
三官,由寺庙三官殿而得名。清中期始设三官镇,于民国初年改设“三官乡”。原来这里只有一座供奉着天、地、水三官菩萨的寺庙,并没有街面集镇。民国四年(即公元1915年),当地乡董杨淦庆联络当地富户到这里来建街,一条“丁”字形街面逐渐形成,因街上培善堂里供奉着三官菩萨,故取名三官殿。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里已十分繁华,有茶馆、南货店、米行、酒家、中药店、小百货、豆腐坊、布店、铁匠铺等铺子30余家。后来,乡政府迁入培善堂西侧的杨明仁住宅,这里之后成为山观中心小学的所在地;1993 年,小学迁至新校舍,2001年更名为山观实验小学。
1958年9月,三官人民公社成立,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河网化建设,江阴县人民政府对东横河进行了拓宽改直,始设客轮码头,三官殿沿河日渐繁荣,竹木工场、饭店、银行、邮局、运输社、食品站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矗立起来,沿河经济带自此被激活。此后,政府大会堂、三官中学、棉织社也陆续建成。1965年10月,“三官”更名为“山观”,此次更名既保留了“官”字的方言谐音,又凸显了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三官街”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
△三官老街街景
20世纪70年代初,乡镇工业兴起,东横河河南化为工业区。那里陆续建起了柴油机厂、节能机械厂、冷作机械厂、机电设备厂、高压管件厂、又兴建了成人教育中心大楼等,形成了三官南街。乡镇工业的兴起要求交通运输跟上时代的发展,1974年,政府与要塞公社协商修筑了澄山路。但是,由于只是石沙铺面,路面坑坑洼洼,难以通行。1978年,人们从山观西街向北,经蟠龙山西麓至石牌修筑了石山路,使客运汽车第一次通到了山观集镇。
1979年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3年10月恢复乡村建制,山观公社更名为“山观乡”。1987年10月,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使得山观的交通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狭小的街道也制约了经济发展。经反复论证,从集镇北的大河港边向西,由山观村起通过勇峰、金童直至白屈港桥新筑了一条公路,取名“金山路”。这条路直通澄张路,整条路都在山观境内,一直向东还可与山源路接通。同时又在大河港至陆家村之间新建一条街道取名“龙山大街”,一举解决了交通与街道发展的双重问题。
△三官老街街景
龙山大街上建起了华龙商厦、南方大厦、邮电大楼、政府大楼、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华联商厦、用电大楼、钢管公司、申澄集团公司等建筑。至1992年,山观集镇形成了“三纵四横”的格局,镇政府迁至龙山大街。2009年开发区对山观集镇龙山大街进行改造。按照现代化街道设计,街面由二车道扩至为四车道,两边设绿化带、人行道。白天,龙山大街散发出香樟树的清香,人流、车流各行其道;晚上,店铺门前霓虹灯闪烁,街道两边路灯明亮。人们在街上散步,在商店购物,一派悠闲自得、和谐相处的景象。
如今,“三官街”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成为一种承载记忆的“文化符号”,在时光流转中实现着新旧文化的对话。其北侧建成的延陵东路,是原三官街的华丽蜕变,既延续着三官街的历史血脉,又以现代化的姿态回应着时代召唤,与龙山大街、山观东街、山观西街、金山路并肩而立,共同守护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