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
“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
铿锵话语划破长空
百年来
暨阳大地将文明的火种深植血脉
点燃了江阴人对文明的执着追求
近年来,江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织密织牢精神文明实践阵地网络,筑牢精神文明创建系统工程根基,持续培育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构筑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从2017年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到2020年蝉联,江阴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未停歇。5月23日,喜讯再次传来,江阴第三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并实现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校园“大满贯”。一项项沉甸甸的数据展现出江阴向群众交出的优秀答卷。
——5年来,涌现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510余人,凡人善举接力传承,微光成炬点亮城市道德灯塔;
——5年来,全市新增志愿者5万余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约12万次,“菜单式”志愿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5年来,超17500场“文化走基层”“三下乡”等文化活动精彩上演,把文化盛宴送到群众心坎;
——5年来,全市累计排查解决楼道堆物、车辆违停、楼道照明缺失等实际需求2.5万余个,用点滴细节书写文明答卷,让市民群众在共建共治中触摸幸福质感……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江阴正用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将城市文明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书写着文明与幸福的时代篇章。
坚持铸魂塑形 持续固本培元
关键词:“理响江阴”、好人涟漪、志愿之乡、文明乡风
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江阴始终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文明之本,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多年来,“理响江阴”品牌打造不断走深走实,根据群众需求推陈出新。日前完赛的“理响江阴”——“挺进主战场·工人说”宣讲大赛围绕“百年工运发展故事”“劳模工匠奋斗故事”“主战场强担当故事”三个主题,选手们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讲述了全市各行业、各战线职工群众的生动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江阴产业工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勇于担当的时代风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江阴紧扣群众关切,完善市、镇、村三级理论宣讲大格局,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化宣讲。如今,巾帼宣讲团、劳模工匠宣讲团等活跃在基层,“理响江阴”青年说、“百姓名嘴”理论宣讲等活动精彩纷呈,新颖的动漫短视频通过智能终端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滋润群众心田。
“百姓名嘴”理论宣讲
在宣讲员的作品清单里,“好人”永远是热门选项。从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吴仁宝、张纪清、袁梅芬,到无偿献血132次的献血达人孙伟贤、全力托举不慎从14楼翻出阳台的孩子的好邻居王俊毅,再到20年制作4万双棉鞋养活残疾女儿的好妈妈赵六宝,这些身边好人用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力量。近年来,江阴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月发布“江阴好人”,连续举办10届“德耀江阴·十佳江阴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帮扶礼遇好人,引导广大市民见贤思齐、争做好人,形成学好人、存好心、做好事、有好报的社会风尚,“好人”名单不断拉长,“好人涟漪”持续放大。
一个个身边好人的涌现,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也为江阴的城市底色绘上了一抹红色。作为“志愿之乡”,江阴的志愿服务有着30年的深厚底蕴。1996年两位青年奔赴吕梁山支教的星星之火,如今已呈燎原之势。志愿服务团队坚持“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文明实践的方向,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有效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效能。“全澄有爱”“‘澄’就微心愿”“梦想改造+”等志愿服务品牌不断打响,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群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每年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超3万场,注册志愿者超37万名,志愿服务精神已融入江阴的城市文化,成为江阴的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
如何让文明实践融入城市“肌理”?
江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
构建起全域覆盖、多级联动的
文明实践矩阵
依托19个实践所、267个实践站、514个实践点,组建1支市级总队、19支所级支队、25支特色专业支队、267支村级队伍及1400余个志愿服务团队,形成点多线密面广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让文明实践的温暖传递至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近年来,江阴每年精心组织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一月一主题”重点项目12期2400多个,吸引志愿者10万余人次投身服务,惠及群众超40万人次。围绕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创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主题宣传月活动,《山泉“流”行新风尚》等18个典型案例广泛传播,通过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让文明乡风浸润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江阴持续擦亮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深化“学雷锋学炎黄见行动”主题实践,增添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更多内涵;创新打造“澄艺夜校”特色平台,不断向乡镇延伸,开设一大批人气高、有特色的公益课程,营造全民共享、全面渗透的美育氛围;开展2000余场“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文明乡风提升工程走深走实;常态化开展江阴文明“八不”行为规范宣传和“做文明有礼江阴人”实践活动,覆盖群众35万余人次,引导市民在点滴行动中涵养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素养,让文明之花在暨阳大地处处绽放。
传承千年文脉 涵养现代文明
关键词:守正创新、公共文化、城市美育
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进程中,江阴坚信,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这些年,城市建设与文化普惠度的提升让更多市民乐享文化发展成果,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普惠性文化供给早已成为滋养文明的“精神养料”。
“每到周末去看演出”已成为文化习惯,更成为浸润文明的精神约定。江阴国乐岛自今年元旦试运营后,已举办50多场演出和展览,成为市民“家门口的艺术课堂”。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已悄然构建,“澄艺快递”将文化服务精准送到群众身边,1900余场活动惠及超140万人次。市公共文化云平台的升级,更让戏剧、讲座、非遗课堂等资源通过“云端”直达社区、乡村,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城乡服务均等的文化供给体系。
从城市商圈的“艺风书房”到乡村礼堂的“流动书箱”,从场馆内精心设计的艺术沙龙到街头不期而遇的文艺邂逅,文化普惠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育着市民的文明习惯:阅读时的轻声细语、观展时的有序礼让、参与非遗体验时的文化认同,共同构成城市文明最温暖的注脚。已连续举办17年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累计开展文艺演出5780场、放映电影5.4万场、配送图书39万册,让社区广场和乡村礼堂真正成为滋养文明的精神家园。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品牌活动、“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系列活动,每年超3500场“文化走基层”“三下乡”等文化活动,将非遗、道德宣讲带入百姓生活。
文化发展成果如“珍珠项链”般串起城乡,滋养市民精神生活。这其中,“艺”熠生辉——澄艺空间珠链计划将全市80多个文化点位进行“叠加式构建、宜游化改造、场景式植入”,将文化艺术空间建到公园里、校园里、街巷里……成为市民群众可触摸、可体验的文明载体,星罗棋布的文化空间不仅打破了城乡文化服务的边界,更让“推门可见美、抬脚即进馆”成为市民生活常态,推动文化参与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浸润”。
千年文脉滋养下的江阴不断追寻、挖掘、传承,以“游圣、军事、学政、民乐、中医”五大文化品牌为抓手,让徐霞客的探索精神、刘氏三杰的人文追求等转化为市民的精神养分。同时,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全民阅读活动、“芙蓉花奖”文艺赛事等本土品牌,以“探索精神”“阅读风尚”“艺术审美”为核心,成为文明教育的“实景课堂”,涵养着市民的审美品格。连续多年举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让市民在锡剧、电影、书籍中感受传统文化。青少年走进“小锡班”“二胡班”“书法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文明理念从校园延伸至家庭。
便民惠民利民
“文明指数”变身“幸福指数”
关键词:统筹推进、精准治理、微幸福工程
文明是一座城市血脉中的灵魂底色,是镌刻在街巷肌理中的精神基因,更是托举万家灯火温暖、织就民生幸福图景的坚实基座。江阴深知,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群众幸福感,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答卷书写在城市每一个角落。
“‘集体菜园’很暖心!”澄江街道文富社区通过“我有一亩三分地”项目,将闲置空地变废为宝,打造为环境优美的公共空间和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性。
一座现代化文明城市的美好场景,既要有繁华热闹的城市风光,又要有绿树成荫的自然景色,更要有居于其间人们的欢笑声。江阴于细微之处着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自2021年开始实施“微幸福”民生工程,以一件件民生实事勾勒出市民高品质生活美好画卷的幸福底色。近年来,江阴“澄策之窗”平台不断优化升级,“澄心办·办澄事”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打响,运行办件6069件,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就医、出行、停车、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实现数字赋能,打通梗阻点、提升便捷度,为群众提供高品质、个性化优质服务。
“小区大变样,生活也更舒心了。”天鹤新村小区通过连片改造,不仅解决了房屋渗水、停车难等问题,还打造了口袋公园、公共空间,提供多样化服务,创新构建的“共享空间焕新+三堂服务赋能+多元力量协同”治理模式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生活的便利与美好,智慧社区成果惠及全体居民。面对城市管理的诸多难点,江阴注重抓好一体化统筹,从机制创新入手,在全市上下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无缝链接”的责任体系,系统化推进“九大专项提升行动”,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借助数字赋能,实现精准治理,形成闭环治理。江阴在坚持系统化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建立长效推进机制的同时,下足“绣花功夫”,实施楼道亮化、电梯加装、口袋公园等民生工程,并开展精管善治专项行动,推广“美丽江阴·美家美户”系列推荐展示等,实现城市发展与创建工作有机统一,城乡建设与创建工作互促共进。如今,在长江之畔,23.4公里工业岸线完成生态蝶变,华丽转身为生态绿廊;“八公里沿江生态长卷、十公里运河风情画廊”勾勒出城市生态T台,彰显城市绿色发展新魅力。
江阴以铸魂塑形工程夯实城市文明根基
以文化活动丰富城市精神内核
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都充分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温度
与文明进步的力量
江阴正以创新之笔打破传统桎梏,用机制之变开启文明新篇的创新实践,城市发展的每一处细微笔触,都描绘着温暖的人间烟火,凝聚着文明的磅礴伟力。徜徉在暨阳大地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角落,绘就满城文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