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一本书
一个民族的远行
5月的江南,烟雨洗青瓦,苔痕染石阶。站在江阴南旸岐村的胜水桥边,仿佛能听见400多年前的橹声——那是徐霞客第一次离家远游时,船桨划破水面的清响。这座长约19米、宽不足2米的明代小桥,曾目送一位少年踏上“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壮阔人生,也默默见证了《徐霞客游记》中那日“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天地清明。
如今,每年的5月19日,总有人会在这里驻足凝望。
自2011年起,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旅游日”,而源头正是徐霞客笔下那页泛黄的游记。有人说,这座桥是中国最早的“诗与远方”起点,因为它托起的不只是一个人的脚步,更是一个民族对山河的深情与叩问。
青砖黛瓦间
藏着一部行走的史诗
穿过题有“绳其祖武”的砖额门庭,徐霞客故居的院落里,时光仿佛凝固。400多年前徐霞客手植的罗汉松依旧苍翠,枝干虬曲如游龙,似在诉说主人“以足为誓,丈量九州”的执念。三进十七间的明式建筑中,陈列着岩溶标本、旅行路线图,以及泛黄的《徐霞客游记》手稿影印件。
最动人的,是晴山堂内76块石刻。当年徐霞客为母祝寿,邀四方文人题咏,将90余篇诗文镌刻于石。如今石上字迹已斑驳,却仍能触摸到明人笔墨间的豪情——他们赞颂的不仅是徐母的慈寿,更是一个儿子以脚步丈量山河、以文字致敬天地的赤子之心。
游圣精神
山河即信仰
徐霞客的传奇,始于一场“不合时宜”的选择。当世人追逐功名,他却散尽家财,34年间孤身行遍大半个中国。登绝壁、探暗河、溯江源,在瘴疠之地九死一生,却始终“不悔衣带渐宽,唯恐山川未尽”。
他的游记不同于历代文人吟风弄月的笔墨,而是以科学之眼记录地貌水文,以赤诚之心拥抱自然万象。英国学者李约瑟惊叹:“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学者所写,倒像一位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在江阴徐霞客故居的展厅里,那些泛黄的手绘地图与岩溶标本,至今仍在向世人宣告:真正的旅行,是向大地求知,与山河对话。
跨越时空
从故居到世界
今日的霞客故里,早已不仅是青砖古瓦的陈列。仰圣园的碑廊蜿蜒250米,135块石碑上刻满《徐霞客游记》的片段。隶书的浑厚、行草的飘逸,与园中流水亭台相映成趣,仿佛将万里山河浓缩于一园之中。每逢春日,总有少年在此临摹碑文,笔锋起落间,游圣的魂魄悄然苏醒。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座江南小镇正以“霞客精神”叩击时代脉搏。无锡市域快轨S1号线穿城而过,载着各地游客直奔故居;讲解员们用鲜活的故事,让古籍里的文字化作可触摸的温度。当无人机在夜空绘出“霞客故里”的光影,当年轻旅人循着徐霞客的足迹重走滇藏线,古老的行走哲学,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篇章。
山河不老
行者无疆
临别时,夕阳将胜水桥的影子拉得很长。桥下流水依旧,却早已不见当年孤舟。但徐霞客留给我们的,何止是60万字的游记?那是一颗永不倦怠的“行者之心”——当我们在高铁上穿越秦岭,从无人机视角俯瞰梯田,甚至只是周末踏青时多看一眼岩石的纹路,都是在向400年前那个执灯夜行的身影遥遥致意。
5月19日,不妨来江阴看看。在晴山堂的石刻前读一首明人的诗,在胜水桥上望一望当年霞客远行的方向。或许你会明白:所谓“中国旅游日”,不仅是纪念一个人的出发,更是唤醒每个人心中那片未曾抵达的山水。(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