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长广溪湿地畔,鸟类高清视频监控缓缓转动,精准锁定一只苍鹭掠水而飞的优雅身影;密林深处,隐蔽的声纹采集终端同步工作,将捕捉到的每一段鸣唱交由后台快速解析——在“千里眼”与“顺风耳”的助力下,无锡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正全面迈入智能时代。昨获悉,伴随着锡山区、滨湖区观测站点近期相继建成,一张全天候、智能化的“生态天网”初步织就。
近日,位于长广溪湿地公园的滨湖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正式启用。作为无锡市区唯一入选江苏省“生态岛”试验区试点项目的区域,这里共设有16处智能观测点位。其中,4个鸟类高清视频观测点可自动记录夜鹭、黑翅鸢等涉禽与猛禽的活动规律;布设在军嶂山、龙王山等地的6处声纹采集点能识别大鹰鹃、画眉等近50种鸟类的鸣声特征;6个红外触发相机点位则可实时捕获野兔、黄鼬等中小型哺乳动物的种群动态。位于观测站内的科普展示馆更是充满互动趣味,市民可体验“AI识鸟”或扫码聆听各类物种的原始鸣唱,寓教于乐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锡山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也于日前通过专家验收。该站选取吼山、宛山湖两处重点生态区域,建设了涵盖陆生维管植物、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鸟类、昆虫及水生生物等多类群的观测设施。目前该站已记录到物种总数389种,为区域生态评估提供了扎实的本底数据。
“无锡市现已建成7个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形成了风格互补、功能协同的观测网络。”无锡市生态环境局自然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经开区建成无锡市首个观测站,梁溪区打造了全省首个集装箱式智能观测站,惠山区建成以宣教体验为主线的观测站,新吴区联合梁鸿和大溪港两大湿地公园打造城市湿地观测科普站,宜兴市则建成集观测、实验、科教、宣传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观测站。
越来越多的“生命奇迹”正被这张“生态天网”捕捉记录。在贡湖湾湿地,鸟类AI识别探头与声纹监测阵列实现了806种生物的全物种记录,其中包括11种珍稀濒危物种,红外相机更首次拍摄到豹猫夜间活动的珍贵影像。在大溪港湿地,“生态哨兵”系统全天候守护水面动态,今年3月成功记录到32只青头潜鸭集体游弋的画面,而该物种目前在全球仅存不足5000只。锡山区观测站借助水下机器人与DNA宏条形码技术,发现太湖新记录物种——中华锯齿米虾,进一步证实了水体连通性的持续改善。
通过智能观测与人工排查相结合,无锡市目前已记录到的生物物种总数达3810种,约占全省已记录物种总数的41.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12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102种。据悉,江阴市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已规划建设,预计明年6月建成,届时无锡市将实现观测站点全域覆盖,并为长江大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