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北京(无锡)科技合作洽谈会,展现出无锡将成果转化“施工图”兑现的实际行动。近期出台的《无锡市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针对科技成果“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等问题,用一张具体的“施工图”回应转化难题。本次北京科洽会上聘任的驻校经理人、成立的高校技术转移联盟、举办的概念验证路演等正是将各种成果转化路径具象为“引才链、服务链、孵化链”三链融合的创新实践。
驻校技术经理人:“科技红娘”精准链接校企
今年7月底,《无锡市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正式发布,以12条硬核措施支持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转移转化。成果转化,转什么,谁来转?《若干措施》首条即提出建立“驻校技术经理人”机制,主动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北京(无锡)科技合作洽谈会上,无锡市聘任首批8名驻校技术经理人,分别对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所京津名校。
高校的实验室里有着不少可待转化的科技成果,但很多成果往往只是以论文或是专利的形式躺在书架上。“高校教师中非常缺策划、运作的人员。”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国彬多年来观察到,缺乏专业的“科技红娘”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聘任的驻校技术经理人中,有些本身就是企业出身,抱着一腔热情转向科研;有些虽然专攻科研,但对于产业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也有余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他们比普通的企业人员更懂高校,也比一般的高校教师更懂企业。清控科创技转与咨询事业部总经理祝丽萍就是其中之一,此次受聘定向对接清华大学。
2023年,清控科创在锡山区落地一家技术经纪公司,为锡山企业“量身定制”技术转移服务,形成技术转移“锡山模式”:公司重点支持锡山企业与清华大学科研人员围绕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研发,并推动成果在本地企业实现转化落地;同时,通过飞地与本地联动机制,强化项目孵化与人才引育工作,引进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在锡山转化。
在前两年的经验基础之上,祝丽萍对驻校技术经理人的未来工作有了清晰的路径规划。“首先要扎根无锡当地企业界,挖掘出一批企业真实的技术需求,再把这些需求翻译成‘科技普通话’,带入高校找到合适的老师,配合他们进行针对性技术开发,最终促进校企形成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驻校技术经理人还要长期跟踪高校的技术成果,结合无锡的政策和产业土壤,引荐合适的科技成果来无锡落地孵化。”
对于懂产业、懂科技、懂政策、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无锡也不吝真金白银的奖励支持。《若干措施》提出,对开展技术成果交易服务并实现转化落地的优秀技术经理人按年度合同实际成交额的2%奖补,最高达50万元。
技术转移高校联盟:打造产学研融合“强纽带”
北京科洽会的另一大亮点是新成立的无锡市技术转移高校联盟,同样由《若干措施》首次提出。近几年,西安交大、吉林大学等高校纷纷在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精耕本地技术合作,而建立技术转移高校联盟则能更快、更广地覆盖高校科研成果。
在前期对外链接合作资源的基础上,无锡市科技部门以北京科洽会为契机,面向高校资源充沛的北京发出邀约,共同搭建起“技术转移高校联盟”的雏形。该联盟由无锡市科技局担任业务指导,由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负责联盟的日常运行管理,并积极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聚焦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概念验证及中试服务等,推动无锡优势产业与高校优势专业“双向适配”。
“联盟建设不用贪多求全,要紧盯某个高校与无锡产业结合点最紧密的几个专业。”张国彬建议。科洽会期间,无锡市科技局专门举办了一场专题研讨会议,组织来自京津锡三地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资深人士,作为首批联盟成员代表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联盟的建设方案及章程。
天津大学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云强认为,真正的产学研转化并不容易,首先要求高校和企业的信息要对称。“联盟要在信息对接方面搭建桥梁,把高校成果与企业的真正需求连接起来。并且,这种连接不能只是点与点之间的线性联系,而要形成更高密度的网络。”
未来,无锡市技术转移高校联盟将立足产业特色打造“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技术转移体系。其首要定位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将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和未来技术学院合作资源,推动高校原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高校研发—新研孵化—企业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纽带,该联盟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促进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新研助题”的联合创新模式。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端来看,联盟还需打造一个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基地,联合高校和企业,建立技术经理人培训体系,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概念验证+飞地路演:让实验室成果加速“开花”
《若干措施》的所有政策设计都围绕着“全链”这个关键词,相比一些城市将成果转化视作科研之后的延伸环节,无锡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产业之前的工程”来部署,比如链接科研平台成果转化与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平台建设等支持方式,贯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市场”的融合接力。
北京科洽会在重大项目的签约收尾之后,贯通成果转化全程的精彩仍在延续。两个分会场,分别是科创飞地项目路演(对接)活动和概念验证项目路演。一个由无锡在京科创飞地组织一批优质科创项目参与路演,另一个路演现场则集中展示了一批从中国科学院、在京高校遴选的早期概念验证项目成果。
“我们前期已经与无锡的产业界做了大量交流,对方有很大的兴趣。我们的项目横跨医疗和消费电子,无锡在这些方面也有较好的产业化基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钊非常看好项目成熟后落地无锡孵化的前景。李钊的团队正在研发一种贴片式无线检测系统,可通过无创方式测量肌肉质量、疲劳、萎缩程度等,高分经过评审后可纳入无锡市产研院的概念验证项目库,优先支持在锡落地。
一年前,无锡市产研院与中科智汇工场达成战略合作,短短两个多月后就在北京办起了概念验证项目路演,无锡产研智汇概念验证基金同时签约成立。去年年底,中科唯睿概念验证中心揭牌,无锡与北京的科创合作更深一层。北京科洽会上的这场项目路演同样由中科唯睿概念验证中心参与项目挖掘、项目遴选、项目推荐与产业化服务全程。
另一个分会场上,参加路演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大脑系统、异构算力交易服务平台等一批潜力项目由无锡在京“科创飞地”——无锡(京津冀)创新合作中心挖掘推荐,评审优秀的项目将获得入驻飞地的政策倾斜及投融资优先支持。
北京“科创智慧”与无锡“产业实力”的结合已通过一批“科创飞地”看到了丰厚的成果,江阴(北京)创新中心已促成40多家江阴本地企业与清华技术团队达成合作,而去年投用的无锡经开区(北京)协同创新中心,首批招投就吸引了8家企业入驻。
“我们将以北京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科技企业为重点,密切跟进已对接合作的项目,推动各项成果尽早落地转化。”无锡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市将持续优化无锡与北京的科创资源对接模式,通过全链技术转移转化服务,让京津科技成果沿着转化高速路直抵太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