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无锡“快5智驾线”与“微巴43号线”两条智能驾驶公交线路正式投入常规运营,成为江苏省首批融入日常交通的无人驾驶公交线。
如今,这两条“满月”的智能驾驶公交线路,在收获市民尝鲜热情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如何让智驾公交跑得更稳更远?日前,记者通过走访线路、采访业内相关人士,探寻这条“未来之路”的模样。
惊喜+惊艳!“赛博”公交“驶进”日常
“第一次见这种公交车,太新鲜了!”从西安来无锡游玩的陈同学踏上“快5智驾线”,目光立刻被车内景象吸引——没有驾驶员,不见方向盘、油门和刹车,全景天窗像块巨大的“移动观景台”,沿途风光尽收眼底。“乘客请系好安全带。”后方安全员的提醒拉回了她的注意力。
“开得好稳,对我这种‘晕车体质’的人太友好了。”陈同学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忍不住感叹。带着这份新奇又安心的体验,陈同学下车后仍难掩兴奋:“体验很棒,下次叫上朋友也来试试!”
这样的热情并非个例。在“快5智驾线”的咨询群里,市民或询问乘车攻略,或询问时刻表,还有人分享乘车的感受:“你只管把目光交给窗外掠过的风景,让思绪在平稳的节奏里自由舒展。”
据了解,“快5智驾线”贯穿无锡经开区核心区域,往返约20公里,共19个站点,覆盖居民区、商业综合体、医院、学校等多个场景,是目前江苏省内最长智驾公交线路。“微巴43号线”则精准对接地铁长广溪站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实现1.8公里短途接驳。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及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无锡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探索已久。此前,无锡经开区、滨湖区、梁溪区等地已成功试点太湖湾信息园通勤线、山水城智能驾驶接驳线、乐游梁溪线等多条线路,累计安全行驶里程超过500万公里,服务测试接驳人次超过17万,而将无人驾驶技术无缝融入常规公交线路运营,这还是首次。
融入日常,还有不少细节尚待“磨合”
“有位老太太第一次上车,瞅着车里没方向盘、没驾驶员,觉得‘不对劲’,立马下了车。”无锡公交营运管理部副经理沈佳伟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则前几日的“趣闻”。在他看来,智驾公交要真正与传统公交一同融入日常,还有不少地方需要“磨合”。
最直观的还是运力规模的差距。“单说运营效率,传统公交驾驶员一天能跑8圈,智驾公交一天最多跑4圈。”沈佳伟解释,车辆全程联网、实时运算,数据传输带来的高耗电量,让续航能力成了亟待突破的短板。
此外,一些乘客反映,当前的车内空间略显拥挤——传统公交多为20座左右,而目前运营的智驾公交仅9座。“我们正在研发8米级智驾公交,逐步填补这一差距。”无锡市车城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贤平补充道。
记者观察到,每到拐弯时,车辆都会稍作停顿。“这是传统公交运营的规范。”沈佳伟说,“但相比之下,像‘斑马线礼让’‘进站减速’这些更精细的操作,系统还在一点点地‘打磨’。”
沈佳伟进一步透露,面对像“多车进站二次停靠”这类更加复杂的公交驾驶规则,团队正针对性草拟专门的无人驾驶运营章程和工作细则。
“自动驾驶应‘向善发展’,遵守公序良俗。”华贤平解释说,人在有效监管下会守住底线,可机器如果“学坏”,就会钻规则空子,这正是需要警惕的地方。
面向未来,从“合规”到更有“人情味”
除了技术研发更新迭代之外,智驾公交更需要多一份“人情味”。
“刷卡还是投币?我们内部争论也不少。”沈佳伟坦言其中两难:广州虽有刷卡投币机应用的先例,但设备装上车,总觉得不够美观,纯手机预约又会对一些老年人“不够友好”。
“公共交通不能‘排他’。”在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看来,如何在“全民友好”的底色上,勾勒出无锡特色,是必须答好的题。“在老百姓觉得方便的同时,运营企业同样也要找到‘舒适区’,这件事才能长久做下去。”
白昼落幕,智驾公交能否为深夜出行的人们点亮一盏灯,照亮归途?“深圳的实践已经证明,夜间路面干扰少,智驾车辆运行效率更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悉,目前无锡公交正计划拓展夜间线路,覆盖23:00至次日5:00的公共交通出行空白,“既要做好地铁末班的‘接力员’,也要当好传统公交的‘替班员’。”
“‘服务找人’是交通发展的方向。”华贤平认为。可喜的是,针对特殊人群的关怀也已在细化当中。“微巴43号线”正考虑与周边社区联动,推出老年健康预约专线,解决行动不便老人定期配药、就医的出行难题,让“一步就医”更有温度。
在医院接驳的细节上,“微巴43号线”也在持续打磨。众所周知,院区路况复杂,路径规划仍待完善。目前暂将停靠点设在医院门口,保障就医乘客基本需求的同时,为后续规划预留调整空间。
“安全永远是第一优先级。”沈佳伟举例说,如遇乘客突发不适,安全员会第一时间响应,但受限于技术,暂时无法像传统公交那样灵活改道送医,只能紧急停靠等待救援。这一细节也被纳入了优化“清单”。
从“能跑”到“善跑”,从“合规”到更有“人情味”,无锡智驾公交之路,正在技术与人文的磨合中向未来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