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的上海,骤雨并未稀释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热度。截至落幕,本次大会线下参观人数突破30.5万人次,全网流量超23.6亿,达成意向采购金额162亿元……深耕多年,这一盛会已然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朝圣地”。从布展观展到洽谈签约,无锡企业、协会、相关部门人士活跃其间。
朋友圈被无锡人赴沪的消息刷屏、无锡市领导亲自带队考察交流、本地各家媒体都予以关注和报道。这场上海“主场”的大会何以在无锡产业场域投下一枚“深水炸弹”,激起千层浪?随着本报记者的视角,可以发现:答案从展说起,但不止于展。
本土企业的“成长野心”
第一次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无锡宏创盛安,因为报名晚了,只在负一楼展区“抢”得了一席之地。27日下午,记者来到宏创盛安的展位前发现,尽管地理位置较一楼、二楼有所欠缺,现场几位参展人员的情绪依然很饱满。“交流得非常充分。”一位企业人士表示,挖掘出很多可以成为上下游的潜力客户。
宏创盛安是一家专注于数据中心产品研发的本土ODM企业,曾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企业技术中心等荣誉,是英特尔等多家大型网络安全上市公司、服务器品牌厂商的ODM合作伙伴。
“产品够硬,缺的是被看见的机会。”总经理朱泽民表示,在这次展会上,宏创盛安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不期而遇,更多“识货”的专业观众伸出合作的“橄榄枝”。他表示,企业研发方向正从国产自主可控的安全应用,转向人工智能算力设备基础设施的研究,“技术是相通的,随着对人工智能领域方向战略布局的进一步明确,我们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
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平台,宏创盛安短短几天时间和数十家企业达成了意向订单,这多少有点出乎企业的意料。一颗逐浪人工智能、与赛道上企业竞速的“种子”随之埋下。“来年,我们要在一楼、在更大的‘舞台’上展出。”朱泽民说。
不光是宏创盛安,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让各类企业都有机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另一家无锡的小微企业——与同技术(无锡)有限公司也以展商的身份参加。与同技术由3位物理学博士于今年刚刚创立,旨在利用人工智能与科学计算技术加速化学/化工/材料领域高附加值化学品的产业落地。今年5月才收获首笔订单的他们将这场国际性展会作为迈向世界的起点。
下一关卡的“入场门票”
与往届相比,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亮相。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炫技”,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下真实地干活,让参观者直观感觉到“具身智能就在身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国产机器人环境适应能力和任务执行精度的迭代和升级,背后都是芯片、模型、算力、数据等产业各环节上的技术突破。
根据不完全统计,无锡此次有48个合作伙伴企业及本地企业参加盛会,代表模型界的阶跃星辰、面壁智能,聚焦AI芯片的算能、摩尔线程,深耕数据标注领域的澳鹏数据,以及终端产品开发者XREAL……涵盖AI产业链多个关键环节。宽敞的展厅、丰富的互动设备,全面展现出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
28日,朗新科技集团朗新九功AI能源一体机正是在与沐曦股份的携手中发布落地。一体机搭载朗新自研的朗新九功AI能源大模型,深度融合“时序预测”与“AI智能体”双引擎技术,可实现能源领域从精准预测到智能决策的闭环优化。沐曦则为一体机提供高能效、高通用性的算力支撑,其一体机硬件具有差异化配置,拥有国产信创、灵活选配、模型迁移成本低、场景化适配高等特点,可满足不同能源场景下的算力需求。
2025年被认为是AI走向大规模应用的开始,是AI智能体的元年。随着AI应用爆发,算力芯片的需求逻辑也被重塑。这场技术转化可以由任何一方发起,然后,在展会上找到解决方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8年的深意正在于此。
一场大会集聚了超800家企业,超3000个展品。对无锡来说,这无疑是“走亲访友”、查漏补缺的最佳场景。络绎不绝的观众访客、琳琅满目的前沿技术,灯光璀璨的展厅步道此时成为合作的最佳“催化剂”。
4个月前,无锡市考察团跨越300公里直奔安徽合肥,叩开了科大讯飞的大门。4个月后,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双方的合作诉求落地,无锡与科大讯飞会谈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多模态大模型研发、应用场景开拓、顶尖人才引育、产业生态圈构建等方面深化合作。科大讯飞还与新吴区、无锡数据集团签署项目落地协议。
作为算力概念的龙头股,科大讯飞的加入,叠加无锡打造“万卡集群”的愿望引人遐想。至少目前,与科大讯飞携手进入下一关的“入场券”已握在无锡手中。
一座城市的“智造雄心”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热度有多高?这从无锡参会代表的行程安排上可窥一斑。那几日,一辆接一辆的大巴一早从无锡出发,直至日暮才返回。
26日至28日,无锡数据集团、子企业相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分多批次参展。无锡数字新基建有限公司深入展区,对国产GPU性能、液冷整机能效、算力分时租用、异构资源智能调度协议等方面展开“毫米级”扫描,为深化无锡城市智算云平台建设寻找技术验证与资源整合方案;
28日,国联集团率子企业组队赴沪,观展学习交流。其组织的AI场景应用大赛此时正在锡如火如荼开展,带着“建设智能化核心引擎”的使命,他们聚焦大模型在政企数字化深水区的突破性应用,在算力前沿展区深入交流学习。
显然,这场高规格专业盛会激起的“涟漪”正触及无锡发展的更深层面、更宽领域。根据Bizwit数据,从2019年起,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业应用的市场规模增长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1亿元。业内人士表示,这样一个关键节点,谁落后就意味着错失未来发展的先机。
无锡正在把“内行的门道”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热闹”。向参会的全球企业“取经”,也向作为人工智能高地的上海“取经”。2018年,上海人工智能企业约1000家,产业规模1340亿元;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已超10000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占全国1/3,上年产业规模逾4000亿元。与其相比,无锡人工智能纳统规上企业去年营收2075亿元,这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作为制造强市的无锡,仍有待挖掘的广阔工业场景。
制造和场景如何有效衔接,生产和技术如何达成平衡?今年来,无锡密集发布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1+2+3”系列文件,重点提出以人工智能推动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到2027年,不仅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要达到3000亿元,还要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上取得成效,形成要素的高效能供给。
战略主导下,交流的“客场”变成发展的“主场”,参加这一世界级的展会,成了无锡人工智能产业追逐终极理想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