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阴段长江江面。一艘公安巡逻艇缓缓驶过,船首劈开平静的江水,巡逻民警警惕的目光扫过沿岸每一处可能隐藏风险的水域、滩涂。与此同时,岸上巡逻车正沿着江堤公路行驶,而在肉眼难以企及的高空,无人机正按照预设航线,将高清画面实时传回指挥中心。这幅“水陆空”立体巡防的画面,正是江阴市公安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护渔格局,全力打击非法捕捞、守护长江水域生态安全的日常缩影。
织密立体防控网络,实现全域闭环监管
“以前巡逻,基本就靠两条腿、一双眼睛。现在不一样了,科技手段一上,防控网织得又密又牢。”站在江阴长江大桥下的值守点,一位正操作无人机的民警感慨道。今年以来,江阴公安针对30余公里长江岸线,构建起“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巡查机制,实行“白加黑、5+2”高频次、不间断巡逻。
这套体系并非“撒网式”铺开,而是精准发力。江阴公安以每日警情与每周研判为依据,锁定鹅鼻嘴公园、长江大桥、沿江码头企业等重点部位,设置24小时固定值守点。通过“陆上定点、水面机动、空中无人机”协同作战,一旦无人机发现违规垂钓或可疑船只,可立即通知就近巡逻艇或岸上警力处置,实现重点水域巡查覆盖率100%。
护渔战线不只在水上,更向岸上延伸。为斩断非法捕捞“捕、运、销”利益链,江阴公安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全市50余家水产品市场、餐饮门店及渔具店开展多轮突击检查与拉网式排查。线下严查的同时,线上治理同步推进。江阴公安整合多部门数据及电商、物流等信息,通过数据碰撞与智能分析模型,精准挖掘潜在犯罪线索。
数智赋能,让禁渔防控更精准高效。依托长江禁捕智能监控系统,江阴公安持续推进智慧图侦建设,根据发案规律优化视频监控布局。“我们在重点水域引入了热成像远红外系统,即便深夜,也能清晰监测江面异常。”水警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梳理历年案件并引入AI识别技术,警方完善了“自动预警—快速响应—闭环处置”机制,人像比对、车辆识别等智能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筑起一道“看得见、辨得清、反应快”的智慧防线。
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提升精准破案效能
面对非法捕捞违法犯罪,江阴公安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打深打透。通过强化合成作战理念,深化水陆“1+8”最小作战单元机制,整合食药环、网安等多警种精锐力量组建专班,实现对零星案件的快速侦破,以及对重大团伙案件的集群化、精准化打击。
今年3月,依托前期掌握的线索,一个在长江水域从事“捕、运、销”全流程作业的非法捕捞团伙逐渐浮出水面。该团伙组织严密,常选择后半夜在隐蔽水域作案。江阴公安多警种协同作战,经过连续多日水陆并进的蹲守与侦查,最终联合长航公安同步收网,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彻底斩断了这一非法捕捞链条。
高效的情报线索转化是提升打击效能的关键支撑。江阴公安建立“线索接收—专班核查—限时反馈”闭环机制,实行挂图作战,目前线索办结率已达100%。今年9月破获的一起团伙案件,正是源于群众举报和日常巡查中发现的蛛丝马迹,经过深度经营与周密部署,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涉案金额达13万余元。
在提升案件移诉质效方面,江阴公安持续深化“公安+渔政+检察院+法院”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针对部分案件中存在罪与非罪界定模糊的情况,公安机关提前与检法部门沟通,就证据标准、法律适用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侦查方向、规范取证流程,有效缩短移诉周期,逐步形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多方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凝聚流域保护合力
长江禁渔与护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完成。为此,江阴公安主动牵头,联合农业农村、渔政、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组建实体化工作专班,建立起重大事项研究会商制度和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联合巡查、错时执法、突击整治等方式,有效解决了以往存在的“多头监管”和“职责交叉”等问题。今年以来,已累计召开专题会议4次,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行动8次,逐步构建起“水陆统筹、部门协同”的立体化执法体系。
为破解“同江不同市”带来的监管难题,江阴公安主动与靖江、张家港、常州新北区等地公安机关深化跨市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案件协查与联合巡航机制。过去,行政交界水域因管理空隙易成为非法捕捞的隐匿区,如今通过定期与外地执法部门开展座谈交流,实现了涉渔案件的“异地通报、跨市协查”。两岸四地联合执法行动的开展,进一步巩固了流域“一盘棋”治理格局。
公众参与是筑牢护渔防线的重要基础。江阴公安组织民警深入涉渔摊位、餐馆、渔具店,扎实开展禁渔禁捕法治宣传,注重从源头上预防,提升群众对长江生态保护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警方设立24小时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积极提供线索,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江阴公安创新实施“网格+警格+水格”三格合一社会治理模式,将长江水域视为特殊“社区”,整合网格员、村干部、企业保安等力量,共同参与巡查宣传。这一模式将防控触角有效延伸至以往难以覆盖的隐蔽水域和治安盲区,有力推动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联防联治格局形成。
(卢聚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