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割机穿梭田间,稻穗翻滚成浪……11月3日,位于盐城东台条子泥条北片区农垦区里的6858亩稻田正在开展盐碱地治理后的首季秋收。这片沿海滩涂曾是著名的盐碱地,一度寸草难生。而改良后种植的第一季水稻,今年亩产即创下江苏沿海盐碱耕地种植新高,昔日盐碱白滩蜕变为成片高标准农田。


今年6月起,记者赴当地蹲点采访,持续跟拍土壤改良及水稻种植,用镜头记录下这个国家级盐碱地示范项目,如何历经科学土壤改良技术治理,顺利种植水稻,并首次成功收获的过程。


6月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昔日泛白的盐碱地已被大片绿油油的稻秧覆盖,不时有白鹭从田间飞过。“去年初夏盐碱地改良工程启动时,半数农田里还泛着含盐量超4‰的‘白色盐斑’。”江苏省沿海集团东台公司种植管理部主管周龙祥感慨地说。而在一块尚未完成最终改造的地块上,淡水随着灌渠缓缓渗透进土壤,而经过过滤的水流最终顺着涵管排出时,上面一层被析出的盐碱肉眼可见。正是这样纵横交错的管网与灌排沟渠相连,构建起“灌水洗盐—明沟排盐—暗管降渍—循环净化”的立体盐碱治理网络,让盐碱地得以“新生”。



10月22日,记者再次来到垦区蹲点,丰收的画卷在镜头前徐徐展开。秋风拂过海面,这片改良田已是满眼金黄。人们将沉甸甸的稻穗颗粒归仓,交上了秋天最美的答卷。这片土地也从昔日的“低产地”完成了“吨粮田”的转变。




田地尽头,“粮安天下”四个大字标语格外醒目,见证着盐碱地变成大粮仓、沧海变为桑田的新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