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11月2日,以“国际风·江南韵·创新潮”为主题的2025苏州世界文创大会、第十四届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苏州同期启幕。全球40多国的文创力量齐聚金鸡湖畔,梵高“炸毛”了,故宫的东珠朝珠变身潮流手机链,AI李白在线为你写诗,机器人“秋香”唱着昆曲《牡丹亭》……这哪是传统意义上的展会,分明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创狂欢。而这场盛宴背后,藏着江苏乃至全国文创产业“弯道超车”的密码。
苏州这次玩得很大,但格局更大。它不满足于做一场热热闹闹的“文创集市”,而是亮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文经济学”打法——用千年文脉做底,用现代科技赋能,用全球视野链接。被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认定为全球“人文创意经济典范城市”,苏州凭的不是运气,是实力。108座园林是它的灵感库,昆曲苏绣是它的软实力,170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和1942亿的营收是它的硬支撑。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变现”,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是锁在博物馆里,而是活在现代生活里。
这些国家级、世界级的会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无限可能。从故宫的“百年文创”到媒体的“劈波斩浪”徽章,从“苏超”系列玩偶到常州恐龙园的“常宝”手办,文创早已突破旅游纪念品的范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消费的超级接口。这波“文创热”不是孤例,而是一场全国性的“文化觉醒”,我们终于意识到,五千年文明不是包袱,而是取之不尽的创意富矿。
放眼全国,从北京的“故宫文创”到河南的“唐宫夜宴”,从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到成都的“宽窄巷子”,各地都在探索自己的“人文经济学”路径。而江苏的实践告诉大家:文创产业要真正“起飞”,不能只靠几款爆品,必须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既要有政策引路、基金扶持,也要有平台搭建、人才汇聚,更要有产业协同和国际视野。放眼江苏,从苏州投入3亿设立文创人才基金,到南京大力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从常州恐龙园打造“常宝”IP引爆市场,到无锡深耕影视产业赋能城市——这套覆盖全产业链的“组合拳”打得漂亮,为文创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苏州这场文创盛宴点燃的创意火花正在蔓延。下一个“出圈”的会是谁?或许是南京的云锦,或许是扬州的漆器,或许是你家乡的非遗。能确定的是,当人文与经济共舞,当传统与科技相拥,中国文创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淳声 孔越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