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荣膺“世界音乐之都”,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文化称号的取得。目前,无锡的挑战,在于能否将“世界音乐之都”从一个文化项目,升格为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这要求城市具备文化远见与战略胆识——以音乐为杠杆,撬动文旅形态、产业结构和城市气质的全面升级。


首先是通过文旅融合的提升,重构城市品牌,塑造独一无二的音乐美学目的地。无锡需摒弃“景点+音乐会”的简单叠加模式,转向以音乐美学重塑全域旅游气质。可以深度挖掘“吴歌”“天韵社昆曲”“阿炳《二泉映月》”所蕴含的江南音乐美学精神——一种融合了水的灵动、丝竹的婉约与文人内省的特有气质,让“聆听无锡”成为一种独特的文旅吸引力,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可感知、可沉浸的宏大音乐现场,让更多人在这里实现从观光到美学体验的质变。

其次是通过国际交流,设置全球文化议程,掌握东方音乐话语权。中国多数城市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引进西方经典或输出民族符号,而是在主动创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议题和平台。“世界音乐之都”的身份,可以让无锡参与更多的世界文化议题设置,不妨尝试设立创作大赛、举办各类音乐活动,邀请全球音乐家、学者共同探讨江南丝竹、民族音乐在当代世界的表达。其核心是,将无锡打造为东方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心、创作高地和价值评判地,让全球音乐界在讨论东方音乐时,必须倾听来自太湖畔的声音。

再者,是通过音乐产业,实现创意经济枢纽功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音乐维度。音乐产业的未来,在于与科技、金融和高端制造的融合。无锡应利用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物联网优势,超越乐器生产,进军“音乐科技”新蓝海。鼓励研发智能乐器、音乐人工智能创作软件、高端音响设备;依托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打造亚洲顶级的影视游戏音效制作基地。更重要的是,利用“音乐之都”的品牌磁效应,吸引全球音乐科技人才、创意阶层和产业项目,形成以音乐为核心的创意产业集群。这不仅是经济新增长点,更是将无锡的“工程师基因”与“艺术家气质”深度融合,培育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

最后,是通过提升城市能级,构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生活范式。在全球化竞争中,城市能级的提升最终取决于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一个充满活力的“音乐之都”,代表着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无锡应借此契机,系统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作的城市生态:保障丰富多元、从殿堂到街角的音乐演出供给;建设适宜音乐家驻留创作的工作室和社区;打造连接音乐、设计、科技的跨界交流平台。当一个城市既能提供一流的产业机会,又能提供滋养心灵的文化生活时,它便成为能吸引全球人才的“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