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国家)软件园五期麒麟座,身穿银色宇航服的“程序猿”攀爬在楼顶,向着未来伸出手臂。
未来已来。10月31日,无锡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园,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园区里一个名为“犀数工场”的空间同步投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空间?采访发现,这座产业园不只是一个“办公地”,更是一个“AI赋能制造业的超级引擎”,用园区主理人、无锡软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江伟的话说,企业在这里能“像逛超市一样找到匹配的AI解决方案”。
AI新地标崛起
为8万+无锡制造赋能
菱湖大道以西、科研北路南北两侧,一幢幢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新开园的无锡(国家)软件园五期、六期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6亿元。园区包括13栋研发办公楼,3800个机动车位,综合配套包含五星级酒店、商业街区、2100平方米草坪广场等,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无锡体量最大的绿建三星科创园区。
比载体建设更有亮点的,是空间的内涵赋能。园区又名无锡人工智能产业园,彰显着它新的发展使命——拥抱人工智能,抢占全球科技竞争核心赛道。产业园瞄准三大核心前沿赛道:多模态大模型、生成式AI、人形机器人,依托无锡市人工智能产业服务平台、无锡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无锡市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三大核心载体,共同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集聚区。
犀数工场,“犀”谐音“锡”,既暗合本土产业根基,又是“独角兽”的原型;“数”代表数据驱动与数字化;“工场”则突出“实战属性”。郑江伟说,这一定位基于无锡产业现状的精准判断,无锡雄厚的工业根基,就是这座AI新地标的硬核底气——超8万家工业企业,其中8622家规上企业,覆盖机械、电子、汽车、高端装备等多个领域,制造业对GDP贡献率超40%,这些数据意味着海量的真实场景需求。
对接服务“超市”
24小时不打烊
作为服务8万+制造企业的核心枢纽,位于软件园六期北冕座B座的“犀数工场”最大创新在于将AI解决方案对接从“大浪淘沙”升级为“超市化服务”。
在一楼展厅,将近1000平方米的“龙头领航、锡创动能、标杆牵引”三大主题展区有50余个展位。这里就像AI解决方案的“实体货架”:既有科大讯飞等46家已入驻企业的“明星产品”,也有无锡本土创新企业的“特色方案”。展陈采用“屏幕动态演示+实物操作体验”的方式,前来“逛超市”的企业可直观了解到AI在同类场景中的应用效果,甚至现场沟通定制化需求。
科大讯飞无疑是大众瞩目的焦点。活动当天,科大讯飞在无锡设立的多模态子公司及合资公司正式揭牌,科大讯飞副总裁方明介绍,公司将在无锡构建“1+2+2”大模型体系,该体系在制造业场景中价值显著,但其具备强大的通用性,赋能边界远不止于此,未来还将为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线上还将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全国AI+制造业解决方案一站式平台”。平台将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优质AI解决方案,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制造场景分类,企业可一键查询适配方案,还能查看其他企业的应用案例、效果数据,实现“货比三家”。“企业无论在白天生产间隙,还是深夜梳理需求时,都能随时‘逛超市’,让对接服务从‘等展会、靠介绍’变为‘主动找、即时连’。”
生态协同
打造AI赋能的无锡样板
“犀数工场”的诞生,既是无锡产业基因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AI与制造业融合难题的创新实践。“我们学习对标上海‘模速空间’,提供最优环境、最佳资源、最好生态。”郑江伟表示,要通过这里让实验室的AI技术真正走进工厂生产线,而工厂里的实际需求又能反过来让AI技术更厉害,依托这一模式最终打造出“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无锡样板。
在生态协同上,园区对接无锡市人工智能学会、无锡市信息化协会等机构,搭建“政府—企业—服务商”的沟通桥梁。开园仪式上,长三角AIoT协同创新联盟同时启动。无锡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陈淼绚介绍,联盟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AIoT领域的“连接器”与“加速器”,搭建一个政产学研用一体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活动中,科大讯飞无锡产业加速中心(魔方空间)同步启用。“这个空间将依托讯飞核心技术能力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集聚的开发者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服务加速平台,为开发者、创业企业和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方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