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无锡市东林书院道南祠内,古琴演奏家陈熙珵一边演奏,一边讲解,干净流畅的曲风,稳健大气的演奏,令远道而来的琴曲爱好者们如沐清风。以曲会友、以声传情的东林雅集至今已办了十个年头,追随者遍布全国。获评“世界音乐之都”,给无锡的音乐故事写下了最厚重的注脚。这座城市的音乐基因,深植于三千年文明沃土,在吴歌的吟唱、锡剧的婉转、民乐的悠扬、交响乐的共鸣中代代相传,生动演绎着音乐传承之城的绚丽乐章。
无锡的音乐传承,是回荡在吴地的千年回响。“这些乐器的名字挺有意思。”“这可是两千多年前的乐队啊,太好听了!”……焕新升级的鸿山遗址博物馆成了热门打卡地。人们站在两个大型甬钟之下,三足缶、悬铃、振铎、编磬等不同乐器的音律随即传来。“乐器展示区域是鸿博的一大亮点。”鸿山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鸿山出土了500余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瓷乐器,证实了无锡作为吴地音乐发源地的地位。在博物馆的改造过程中,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再现2500年的礼乐文明。吴地音乐传统在中国音乐史上地位崇高,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体现了吴文化的优秀与开放。从周代“南音”发轫,经魏晋“吴声歌曲”、唐宋元词牌曲牌及南北曲,至明清昆曲、古琴、琵琶、二胡、丝竹等,形式多样,流派纷呈。
无锡的音乐传承,是代代相续的文明接力。近日,无锡天韵社、江南琴社的成员相聚东林书院,一场“乙巳东林特别雅集”还吸引了上海、苏州、常州等地的琴友前来赴约。“在无锡,琴曲唱和从未中断,在业界享有盛誉。”江南琴社社长顾颖告诉记者,2015年起,江南琴社和天韵社与东林书院合作,常年举办“东林雅集”,邀请业内专家以艺文表演和微讲座的形式延续书院文社传统,与此同时,他们致力于发掘与研究无锡琴史,陆续出版了《清机小录》《云门琴谭:无锡古琴史料初编》《天韵社成员研究》等学术成果。如今,无锡的琴声正穿越时空而来。不久前开馆的无锡二泉映月音乐博物馆不仅陈列着无锡道教音乐、江南丝竹等音乐往事,更运用环绕声场、虚拟乐队互动等新技术,创新着音乐的表达方式。
无锡的音乐传承,是雅俗共生的艺术绽放。如果说吴歌是江南水乡孕育的天籁,那么被誉为“太湖一枝梅”的锡剧便是根植于江南大地的雅韵。当地时间10月21日晚,在奥地利维也纳穆特剧院,无锡市锡剧院带来了大型传统经典锡剧《珍珠塔》。观众约兰达·西尔博迈尔被《珍珠塔》中演员的表演深深吸引。她说,锡剧演员的步法与奥地利戏剧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演员的造型令她感到新奇,但她觉得东西方戏剧有着同样的张力。作为“中国二胡之乡”,无锡的民乐基因从未褪色。如今,这份传承更绽放出跨界的活力——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的舞台上,在无锡交响乐团、无锡民族乐团的深情演绎下,《太湖美》的旋律传遍世界。
无锡的音乐传承既扎根于乡土,又拥抱世界;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三千年弦歌不辍,一座城乐脉永续。从泰伯奔吴的第一声咏唱,到今日“世界音乐之都”的交响共鸣,这份跨越千年的传承,让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音乐的芬芳,流动着和谐的乐章。
(张月、韩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