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发展锚定航向、擘画蓝图,我们将把全会精神与省市要求、宜兴实际深度融合,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以创新举措攻坚突破,在项目招引、产业转型、企业服务、园区建设等关键领域展现新作为,统筹好各项事业发展,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宜兴市委书记胡小坚表示。
“十五五”时期,宜兴将认真贯彻四中全会精神,锚定打造更具带动力和支柱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全力提升经济支撑力、产业引领力、对外辐射力、人文吸引力、人口承载力,努力成为无锡“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更为坚强一翼。
建强产业集群
培育新质生产力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十四五”以来,宜兴稳居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工业、科技创新百强县前十。产业转型交出扎实答卷。2021年以来,宜兴备案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以上项目分别是92个、17个、6个,数量均居无锡前列。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年产值超700亿元。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较2020年底提升了14.2、3.4个百分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宜兴将紧扣“3+3+N”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基础产业提升规模效益和投入产出比、新兴和未来产业提高占比和集群度,力争到2030年新兴和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都能达到50%以上,特别是在光刻胶、风电和核电装备、航空航天碳纤维预制体等细分领域抢占制高点,在区域内强化产业链整合功能。
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宜兴将积极融入无锡市“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坚持产业招商、科技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四轮驱动,力争在超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项目招引备案数量上走在全市前列。围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命题,宜兴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全链条培育体系,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持续为产业攀高逐新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双向枢纽
扩大对外开放度
“十四五”期间,“公铁水空”齐发力既凸显了宜兴的区位优势,也为打开发展格局、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宜马快速通道、范蠡大道北延一期、周杨公路东段建成通车,锡宜高速改扩建即将完工,盐泰锡常宜铁路、锡宜S2线开工建设。宜兴港集装箱吞吐量由原来的3万标箱,增长到今年的10万标箱,“一箱到港、通往世界”成为现实。丁蜀机场正式开航,开通直达上海、苏州、无锡市区的直升机商用航线。
立足新起点,宜兴将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力建设高水平开放枢纽城市,持续提升交通通达度、区域协同度、发展开放度。交通体系上全力加速盐泰锡常宜铁路、锡宜S2线建设,推动芜申运河、锡溧漕河宜兴段升格为二级航道,做强做大宜兴港和保税物流中心,推动宜兴港由物流港向物贸港加速升级,扩建好、运营好丁蜀通用机场,形成“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的交通体系。
区域协同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锡宜一体化发展大局,主动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健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长效合作机制,深度参与“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构建多向发力、多元互动的融合发展格局。通过全面建强太湖湾未来产业园、锡宜协同发展先行区,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协同并进的功能区发展体系,提升区域资源整合与辐射带动能力。
进一步增强发展开放度,宜兴将深入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加快推进跨境电商集聚区、宜兴国际物流园建设,大力实施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鼓励政策,进一步强化外资项目链式招商、图谱式招商,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打造特色优势
激活城市新内涵
入选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窑湖小镇、大有秋、陶二厂、古南街等文旅新地标成为网红打卡点、带来流量效应;“中国陶都 世界陶醉”“苏东坡第二故乡”城市品牌持续打响……近年来,一张张名片不仅焕发了城市美誉度,也为擦亮城市品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全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宜兴将加快把生态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人文吸引力与人口承载力双提升,不断赋予城市新内涵。
持续彰显生态底色,牢牢把握太湖治理这个国之大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积极探索“生态+数字”“生态+科创”发展模式。
大力拓展人文优势,宜兴将积极建设文化强市,打通大旅游和大文化、大生态、大健康的融合路径,聚力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和省级银发经济产业园,成为人文经济学的重要实践地。
坚持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建设江南大学宜兴校区二期、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打造全链条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体系。
全力优化医疗供给。大力实施“三名”战略,深度嫁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力争“十五五”期间建成区域性医疗中心1—2个、形成一批对周边城市具有辐射力的重点专科。
增强城市人口活力。宜兴将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强化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稳步推进“托幼一体化”进程;深入实施“青年入乡”发展三年行动,到2028年,集聚返乡入乡青年5万人以上,新增返乡入乡青年创业项目1000个以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同时,在共同富裕上迈出坚实步伐。(蒋梦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