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赟 郑阳 文/摄)10月31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走进徐州市,探寻“彭城七里”历史文脉,感受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2023年,徐州开始打造以“彭城七里”命名的徐州历史文脉。该工程南起云龙山脚下的下圆墩遗址,北达故黄河畔苏轼为纪念抗洪所建的黄楼,全长3.5公里,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工程串联起黄楼、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大同街、城隍庙遗址、回龙窝、快哉亭公园、户部山、博物馆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成为徐州历史文脉的集中展示区。
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是连接徐州南北历史文脉的关键节点。街区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其原址是清代至今一直延续的居民区,文化底蕴深厚。
回龙窝整体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经营面积1.5万平方米,现在共有运营商户129家,院落商户52家,市集商户77家,共经营品牌53个,是融合文化、时尚、休闲、体验为一体的24小时开放式文商旅复合型街区。
街区于2018年2月正式投入运营,是融合了传统建筑、休闲娱乐、特色商业和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载体。街区中包括高端人文客栈、自创本土文创品牌零售、国风演艺、地方老字号、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是一处充满活力的夜经济文化空间。
回龙窝管理处供图
街区整体建筑风格以低矮的瓦房为主,回龙窝从汉唐起就是历代府衙的所在地,到了明清这里就变成了延续至今的居民区。街区里山墙很多并且窗户很小,那是因为回龙窝延续了北方古居民的建筑风格,而且体现了徐州位于北方寒冷地区,人们为了防寒和避免冬季积雪而特意建造的房屋形式。
徐州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经理申节现场跟大家介绍说,据徐州市志载:回龙窝因地势低凹,雨水倒流,久积难泄,俗称“回流涡”,后谐其音,美称“回龙窝”。相传乾隆帝六下江南时,曾游过此处,本想从胡同里穿行而过,没想到胡同太多,交错纵横,无奈之下,只能原路返回,从那以后,胡同就得名“回龙窝”。
天幕灯廊架,是回龙窝一处十分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原本是两个院落之间的山墙,为了让街区的夜晚更加充满烟火气息,便在街区里悬挂了这样的国潮灯笼。
这些国潮灯笼设计灵感来源于两汉文化,有汉代铜镜、汉代祥云、徐州市的市树银杏树,市花紫薇等样式。像这样的国潮灯笼街区有近五千只,到了晚上灯笼亮起,给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徐州文庙,作为“彭城七里”的重要节点,于今年4月正式开街运营。由于过去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很多当地人都对它知之甚少。然而,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与改造之后,现在的徐州文庙已经焕然一新,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化场所。
漫步于文庙街区之中,一边是古朴素雅的历史韵味,另一边则是现代时尚的潮玩气息,古今融合的体验,很独特。
历史文化遗产的串联挖掘,更好融入百姓生活,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续。如今,文庙的开街让百姓及游客一览“江北第一楼”的风采。街区更有多个“首店”业态强势加盟,让文庙的网红气息达到Next Level。在社交平台上,文庙街区更是当之无愧的流量担当……
开街以来,完成首店招引120家,杨记隆府、有云川菜、seesaw咖啡等一大批徐州首店、网红品牌落地运营,通过潮流+时尚头部品牌首站导入,打造了24h复合多元商业社交空间。
“整个街区,是按照这个一轴四区进行了一个划分。地上3层,地下2层。”徐州文庙东方街区招商总监陈潇潇告诉大家。

文庙是“彭城七里”项目中的第六个点位。距离最后一个点位黄楼大概100多米的距离。据了解,9月28日,作为“彭城七里”重要节点的黄楼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经过改造,公园面积由原来5000多平方米拓展到12000多平方米,让公园与夹河东街相互衔接,提升了公园的通达性,形成了“历史遗迹、现代通道、城市街道”的视觉通廊。通过修复历史遗迹、重构空间功能、植入智慧化服务,打造了一处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城市空间。
建成后的黄楼胜迹,整体移交徐州市文旅集团负责运营,以城墙上的黄楼为中心,通过各主题活动的举办,吸引游客参观游玩,联动周边商业,形成“以园兴城”的文旅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