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从无锡市急救中心获悉,今年9月,全网实施心肺复苏成功率达14.09%,带动1—9月成功率同步创下9.19%的历史新高;在第九届中国院前急救领航者信息化研讨会上,无锡市急救中心第五次通过国际“ACE绩优急救中心”再认证,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通过该认证次数最多的急救中心。从数据突破到国际认可,无锡急救构建的“调度—现场—转运”生命链条,正以更坚固高效的姿态守护着市民健康。
调度指挥:国际标准下的“远程生命线”
“ACE认证”由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IAED)颁发,是全球院前急救领域的权威标准之一。自2013年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个获此认证的机构以来,无锡急救已连续五次通过再认证。这份殊荣的背后,是调度医学指导能力的持续提升。
自2022年8月上一次认证至今,无锡急救通过远程电话指导成功辅助心肺复苏167例、解除气道梗阻12例、指导分娩5例。2024年底上线的远程视频医学指导功能更成为“看得见的生命线”,已成功救治5例患者。10月17日,在第九届中国院前急救领航者信息化研讨会上,中心副主任张振新作为ACE绩优再认证代表分享调度质控“无锡实践”,而大会前的一则案例,正是这份实践的生动注脚。
10月11日凌晨,120调度指挥中心接到紧急呼救:一名48岁患者突发神志丧失、无呼吸。调度员张网霞立即启动MPDS医学电话指导,让现场人员同步开展心肺复苏,为抢救争取“黄金窗口”。5分钟后,兴昌路分站李陈辰、金春兴、陈从伯车组抵达现场,无缝衔接展开救治——连续3次除颤、气管插管、使用胺碘酮药物,历经18分钟抢救,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续回访确认实现脑复苏。脑复苏意味着患者脑神经功能得到保护,能清醒回归正常生活,是比恢复心跳更难实现的高级救治目标。
无独有偶,10月9日,该车组还成功救治了一名79岁无生命体征、瞳孔散大固定的患者。急救人员跪地开展12分钟高质量心肺复苏,让患者恢复自主心跳与呼吸。3天内完成2例心肺复苏并成功救治,用专业与速度诠释了调度指导与现场救治的协同力量。
一线攻坚:高温、长假里的“生命竞速”
从盛夏酷暑到金秋佳节,季节更迭未改无锡急救人的守护底色。今年7—9月“战高温”优质服务劳动竞赛期间,无锡急救面临持续高温带来的运行压力,共接听急救电话8.54万次、调派出车3.31万车次,单日最高出车量突破439车次,平均反应时间11分34秒。即便汗水浸透衣衫,急救人员仍疾驰不息,全网救治转送患者2.97万人次,成功救治中暑患者203例、实施心肺复苏初步成功救治51例,还收到7次来电来信表扬、3面患者及家属赠送的锦旗。
10月1日—8日,急救任务再迎高峰。120调度指挥中心接听急救电话9321次,同比增长44.74%;无锡市38个急救站点24小时待命,救护车执行出车任务2606车次,单日最高出车量达369车次,还完成了27次高速公路、烟火大会保障任务。长假期间,全网救治患者2363人次,日均救治295人次,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0分18秒。每一次出车都是使命必达的承诺,每一次成功救治都点亮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无锡五院分站杨艳召车组的两次救治,更是长假前后急救力量的缩影。10月1日凌晨,一名39岁的心梗患者在转院途中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和紫绀,监护仪显示室颤波形。杨艳召车组立即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与电除颤,成功逆转生命危机,后续回访确认患者实现脑复苏。10月15日,该车组又遇上一名41岁突发心跳呼吸停止的男子,持续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急救用药同步推进,其间患者6次出现室颤,急救人员连续6次电除颤,历经36分钟高强度抢救,终于让患者恢复自主心跳。随后,他们通过医联体转送机制,将患者经绿色通道转至无锡市二院进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实现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
持续守护:打磨生命链上的每一环
这些密集的成功救治案例,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无锡急救能力常态高效的体现。从调度环节的远程指导,到一线车组的现场攻坚,再到转运途中的无缝衔接,每个环节的精准配合,共同托举起14.09%的心肺复苏高成功率,也让国际“ACE认证”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无锡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更专业的技能、更迅速的反应、更温暖的服务,持续打磨生命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优化调度系统,让远程指导更精准;强化车组培训,让现场救治更高效;完善医联体衔接,让转运流程更顺畅。在每一次急救电话响起时,在每一趟救护车疾驰的路上,无锡急救人都将以不变的守护,为市民健康筑起坚实防线,抓住每一线生命希望。
(杨洁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