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好人
是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他们的感人事迹
是城市文明的记忆
也是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道德力量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发现和传播平凡生活中的善行义举,让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在活动中,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被传颂,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得到弘扬,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持续滋养,向上向善的个人品格不断闪光,共同汇聚成江阴这座文明城市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让我们走近这些“身边好人”
感受“爱”的温暖
领略“敬”的神圣
沐浴“诚”的阳光
汲取“善”的养分
助人为乐
黄洁,女,1986年生,是利港街道江市村村民。2025年4月18日晚七点半,她正驾车行驶在港城大道上。夜色中,前方一辆倒地的电瓶车引起了她的注意。由于夜晚视线不佳,黄洁不放心,当即调转车头回去查看,发现一位大叔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电瓶车倒在旁边,他身上还散发着浓重的酒气,应该是喝多了。这时,恰好有两位骑着电瓶车的路人经过,黄洁便与他们一起将压在大叔身上的电瓶车抬了起来。她蹲下身,关切地询问大叔伤到了哪里、伤势如何。借着路灯的光线,黄洁看到大叔的脚破了皮,已经渗出血,担心他可能存在骨折,便叮嘱他待在原地不要随意乱动。随后,黄洁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紧接着又通过大叔的手机联系上了他的子女。然而,子女们都在外地,暂时无法赶回江阴。在等待警察和救护车的过程中,黄洁一直守在大叔身边,不断安慰他。不久后,警察赶到了现场,随后120急救车也将大叔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在大叔同村人的带领下,黄洁帮忙将他的电瓶车送回了家中。
黄新凤,女,1961年生,云亭街道云亭村村民。自十几年前开店以来,她便成为街坊邻里的“暖心人”。凭借裁缝铺的便利,她为顾客提供精湛缝纫服务,价格公道,尤其常为老人免费修补衣物,每年服务邻里数百人次。十余年间,她一边照料患病丈夫、操持家务,一边以店铺为“驿站”,主动帮邻居收衣物、代管物品,还常上门为独居老人缝补、打扫。她还加入巾帼志愿队,带动多人参与公益,为山区孩子捐赠衣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黄新凤却在平凡日子里,以孝亲、热心与担当书写着动人故事。如今她仍坚守裁缝店,并表示:“每次缝补都能为身边人添一份温暖,这就值得。”
见义勇为
李军,男,1982年生,璜土镇花港苑村村民、网约车司机。2025年4月25日下午,李军连续接到同一女乘客的两笔订单:首单从璜土农行至利港农行取现,途中发现该乘客神情紧张且刚提取大量现金;第二单前往常州某地时,李军敏锐察觉目的地与半小时前社区群内预警的诈骗交易地点高度吻合,且乘客携带行李箱、举止异常。他沉着应对,一边在社区群实时上报情况、协助警方定位,一边以绕路缓行、借故拖延等方式与乘客周旋,最终将车辆引导至警方设卡路段。经民警核查,乘客确遭电信诈骗,行李箱内11万元现金系受骗筹集的“保证金”,因拦截及时,重大财产损失得以避免。李军在群众财产受威胁时挺身而出,以机智果敢践行社会责任,事迹引发热烈反响。
赵雄斌,男,1987年生,江阴银蔷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技术员。2025年5月6日傍晚,华西十一村河边传来急促呼救声。村民龚某不慎落水,在河中挣扎沉浮,生命危在旦夕。赵雄斌闻讯毫不迟疑,未脱鞋便纵身跃入河水。他奋力划水,几经周折抓住老人手臂,咬牙拼尽全力将其拖至岸边。上岸后老人已昏迷,赵雄斌不顾自身呛水和体力透支,立即跪地实施心肺复苏,全神贯注持续抢救约5分钟,直至120赶到。老人送医后,赵雄斌才放松下来。面对家属感激,他朴实地说:“都是邻居,谁都会这么做。”这毫不犹豫的一跃和争分夺秒的救援,不仅挽回生命,更生动诠释了邻里守望与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
诚实守信
韩拴宝,男,2002年生,夏港街道普惠社区尚城国际小区保安。2025年10月9日早晨,韩拴宝如常在小区巡逻,行至7单元附近时,一抹闪烁金色引起他的注意。走近发现是一串精致金饰挂件,他毫不犹豫将其原封不动交至物业管理处,并详细说明发现地点和时间。物业随即启动失物招领程序,通过调取监控联系上失主蔡女士。蔡女士接过失而复得的金饰时感激道:“这挂件价值数千元,是孙子出生礼物,丢失后我非常慌乱。”她紧握韩拴宝的手说:“谢谢小韩师傅!你让我看到了比金子更珍贵的品德!”面对赞誉,韩拴宝腼腆回应:“这是我该做的,将心比心,谁丢了东西不着急呢?”作为一名普通保安,他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好人就在身边。
唐文,男,1970年生,江阴市鼎又酥食品商行负责人。从事食品制作与销售25年来,唐文始终以诚信为本,在继承江阴传统食品制作工艺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进,使其更符合现代口味与健康理念。他以过硬质量配合服务升级,在本地及周边建立配送网络,为客户提供便捷消费体验,经营的传统食品拥有良好客户基础,鼎又酥马蹄酥广受好评,已成为江阴人礼尚往来的上佳选择。商行多次被评为“诚信个体工商户”和“消费者满意单位”,2022年获评江苏省名特优小作坊。唐文本人于2016年获评“澄江工匠”。他还长期担任校外辅导员,为小学生讲解江阴传统食品的历史与制作工艺,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传承与发展。
敬业奉献
罗自利,男,1993年生,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罗自利深耕数控领域十五年,以敬业之心雕琢技艺,以奉献之举传承匠心,尽显新时代技能人才的责任担当。初入职校时,他被铣刀火花点亮人生方向,秉持“中国不缺工人,缺工匠”的信念,每日提前到岗练习200次装夹定位,午休调试50套程序,深夜校准机床精度。2012年,他凭借精湛技艺夺得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实现从职校生到全国冠军的跨越。转型教练后,他倾注心血构建严苛培养体系,编写“匠者心经”手册,将国赛标准上浮20%,创新运用运动摄影分析进刀差异、设计故障模拟“压力测试法”。在他指导下,学员屡获省级技能金牌。如今他仍不断突破,主导研发“智能工艺诊断系统”提升加工效率43%。他将红色基因融入技能教学,以“技术创新+思政铸魂+产教融合”模式培育复合型工匠,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输送大量高质量人才,用坚守与创新诠释敬业奉献的深刻内涵。他先后获评江苏工匠、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陆正龙,男,1976年生,江苏天华色纺有限公司技术厂长。2000年,陆正龙加入初创的天华纱业,从普通技术员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他立足岗位、深耕不辍、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纺纱技术,创新改进纺纱工艺。为满足市场多元需求,他带领团队研发5大系列色纺纱产品,获评全国棉纺行业“最具影响力产品品牌”;他创新研发的花式色纺纱无色差工艺,荣获“江阴市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奖”;他参与制定4项行业标准,发明的自动混棉抓包机、普梳棉网及精梳棉网自动收集打包系统和适纺色纺纱清梳联系统等,获行业认可并广泛应用。他在平凡岗位上奉献建功,展现新时代工人的崇高品格与风范,还用心扶持新人,毫无保留地传授纺纱技术与方法。2022年,陆正龙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孝老爱亲
强仲珠,女,1952年生,新桥镇康定社区居民。2008年,老伴朱富龙突发脑出血中风,经28天抢救住院后转入康复治疗,强仲珠毅然以柔肩扛起家庭重担。她每日搀扶丈夫进行艰苦复健,严格遵循医嘱辅助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精心调配少油少盐的饮食,全力助其恢复。随着年龄增长和机能退化,2021年,71岁的朱富龙二次中风,经一天一夜抢救虽保性命却彻底瘫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面对更重的照护压力,强仲珠毫不退缩,每天准时为老伴喂水喂饭、清理大小便、擦洗身体、更换衣物床单;为防褥疮,她定时为老伴翻身、按摩,活动僵硬四肢;还常陪老伴说话解闷,以温情驱散病痛阴霾。强仲珠用十七年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传统美德。
庄标,男,1965年生,祝塘镇北湾村村民。庄标83岁的母亲费荷英双目失明、因脑梗致残,弟弟庄虎为二级精神智力残疾。2018年父亲离世后,照顾家人的重担全落在他肩上。当时他在服装厂工作,收入稳定却无法兼顾家庭,常担忧母亲和弟弟无人照料。最终他辞去工作,担任村保洁员——“虽收入低、任务重,但离家近,能随时回去照看”。七年来,庄标每天清晨5点起床,帮母亲翻身检查、喂药吃饭。晚饭后,他必为母亲擦身、按摩,多年来老人从未生过褥疮。乡邻与村干部纷纷称赞:“换别人早撑不住了,他从无怨言,不仅家人照顾得好,工作也尽职尽责。”庄标却朴实回应:“照顾家人是本分,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就该养他们老。”
为了更好地发现身边好人,学习身边好人,我市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欢迎广大市民朋友踊跃推荐或自荐,将“江阴好人”线索提供给所在镇(街道)、村(社区),或发送至电子邮箱jyhrxs@163.com。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江阴好人”的行列,共筑“好人之城”,让江阴处处绽放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