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被“摆”布的善意》
日前,自媒体账号“宋雨霏”的“悬赏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视频,被公安部门通报确认为摆拍。该账号从8月起连续发布十余条视频,编织了一个在海边溺水被救、悬赏20万元寻找恩人的完整故事,多个视频获得数万点赞。然而,感人戏码最终败露,涉案人员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从“在巴黎捡到秦朗作业本”到“假扮外卖小哥卖惨”,再到如今的“悬赏寻恩人”,层出不穷的摆拍事件不断消耗着公众的信任。几乎在同一时期,上海警方也通报了一起在地铁车厢内摆拍“理发”的案件,当事人因扰乱公共交通秩序被处罚。这类行为一再发生,已不再是单纯的“创意”或“娱乐”,而是触及法律与道德底线的造假行为。
2024年,公安机关侦办网络谣言案件高达4.2万余起,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也明确要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清晰的监管信号并未阻止顶风作案的脚步,这背后的核心症结,或许在于违法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在流量变现的暴利面前,现有的处罚往往只是隔靴搔痒,这种落差助长了赌一把的心态,也正在制造“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恶意摆拍已形成一条日趋专业化的灰色产业链:从定制剧本、选角演出,到拍摄后期、推广引流,再到最终变现,每个环节都“尤为专业”。他们熟谙人性痛点与平台算法,不断炮制精准击中人们情绪的内容。当公众一次次发现善意被精心设计,感动沦为生意,社会信任的基石便被悄然侵蚀。这不仅是网络空间的“狼来了”故事,更深层的危害还在于,挤占了真实社会议题的传播空间,消耗了公众有限的注意力,让那些真正需要被看见、被帮助的声音,淹没在虚假信息的喧嚣中,使得网络空间陷入“搅浑水容易,还清水难”的困境。
面对如此困局,需要的不仅是道德谴责;整治摆拍乱象,也不能止于一纸通报。必须构建一张多方共治的防护网:平台必须扛起审核责任,不能再让算法推荐沦为虚假内容的推手,而应通过技术手段,对可能存在摆拍嫌疑的内容加以标识,提醒用户谨慎辨别;监管部门要完善处罚机制,不仅要处罚账号运营者,还要追溯背后的产业链,更需根据账号变现收益调整处罚力度,让违法成本“匹配”违法收益;公众也需要培养理性的媒介素养,学会在情感共鸣之余保持清醒,在转发前多一份审慎,不给虚假内容传播的土壤。
自媒体时代为普通人提供了表达与成名的机遇,然而流量亦如双刃剑,考验着个体的初心与定力。公众的反感,不仅指向那些虚构事实、操纵舆论的账号,也延伸至情绪与利益被过度捆绑的现象。即便是真实事件的当事人,若在获得流量后迅速转向变现,公众的评价也会快速走向两极。这种微妙而普遍的反应,折射出人们对善意被消费的天然警惕。
在流量红利与身心健康、在本色演出与商业变现之间找到平衡,何尝不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近期走红的“鸡排哥”便是一面鲜活的镜子,最初,他凭借热情的吆喝、亲切的笑容和“学生优先”的朴实原则,自然圈粉,展现了草根生活的“烟火气”。可当流量洪峰袭来,他被迫“高强度营业”,满面笑容逐渐被疲惫感和机械性的重复动作所取代。这样的实例或可揭示一个道理,流量追求瞬时爆发,而健康的经营更需长期沉淀。
对于寄望于通过平台“起号”的机构或个人而言,道理是相通的,催熟的水果看似光鲜,却没有真正的滋味,靠摆拍博眼球,或许能靠个别视频“火一把”,可当真相败露、账号封禁、口碑崩塌,曾经的流量不过是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