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因为《两京十五日》的开拍,“去无锡偶遇林更新”成为小红书上热门的旅游方式,剧组拍摄所用的大水池也频频上热搜。而这部剧的引流效应还在持续,“这个周末去无锡万象汇和‘成毅’合影”“已经买好去无锡的车票啦”,有网友晒出将在万象汇的户外大屏、室外下沉广场以及地铁4号线的通道内为该剧和演员所设计的美陈装置,随即引发热议,再一次成功引发年轻人奔赴无锡“新地标”的热情。
这些影视元素的“走红”,不仅展现了影视IP对文旅消费的拉动效应,也向城市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以更敏捷的响应机制,将瞬间的流量转化为持久的“留量”,让影视热度真正“落地生根”?
年轻人为“情绪场景”奔赴无锡
“我从北京过来,就是为了打卡我喜欢的一部网剧的同款场景。”昨日,游客王小一站在羊腰湾路一家咖啡店门口,语气兴奋。她原本只计划在无锡停留一天,却被这座城市的“格调小店”和悠闲氛围打动,也在打卡时结识了“剧友”,临时决定多住两晚。“不只是咖啡好喝,整个空间氛围,店里的小金鱼、小猫,都让人觉得治愈。”她告诉记者。
自今年9月底《两京十五日》在锡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开机以来,该剧凭借马伯庸的IP魅力,成毅、林更新等主演的观众缘,未拍先火,迅速点燃了市民与游客的打卡热情。在惠山区锡西文创园,剧组的入驻让周边道路“烟火气”持续升腾。一大批粉丝早早赶来现场,园区周边酒店至今依然是“满员”状态。
近年来,随着热门微短剧《七月的风是甜的》《釉色伊人》、大型影视剧《北上》《东极岛》、综艺《全员加速中》《跟着春晚游中国》等影视内容的出现,无锡文旅场景正通过银幕和荧屏走进千家万户,一座桥、一家店、一条街,都可能因为几个镜头、一段剧情而成为年轻人“必须亲临”的理由。“影视剧带来的不仅是流量,更是情感投射。”商业观察家蔡钰在国庆文旅趋势分析中提及,“观众不只想看风景,更想走进剧情、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这些文旅资源成为一个个“情感容器”。艺人来店里坐过的位置、对话的角落、凝视的金鱼缸,都成了年轻人争相复刻的“情绪场景”。
无锡不缺资源,缺的是“快速响应”
事实上,无锡并不缺乏文旅底蕴。运河文化、古镇风貌、现代艺术园区、小众咖啡馆……整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场景库”,很多小确幸等待被剧情点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游客来到无锡后,开始主动发掘更多有意思的新玩法,比如,跟着武艺的游戏路线看运河、跟着林更新跑步路线去打卡、网友自主设计的太湖沿线咖啡手绘地图等话题,都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点击和评论。
面对影视剧带动效应这一新风口,无锡正在主动布局——筹划举办微短剧对接服务会,重点围绕九垚微短剧基地、白泽映画短剧基地、九龙湾微短剧影视基地等载体平台,吸引涵盖内容创作、拍摄制作、技术支撑、演艺经纪、衍生开发等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加速产业集聚。硬件设施同步升级,惠山区推进锡西影视文化产业园二期全新现代化数字拍摄基地建设,锡山区则加快推动包括数创园在内的微短剧制作孵化基地落地,各个板块都在探索“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电商”等融合模式。
但面对可能到来的影视热度,无锡旅游准备好了吗?“我们过去常常慢半拍。”一位本地文旅从业者坦言,“剧火了,我们才反应过来要去推同款路线,而那时热度已经过去。”在国庆期间因为网友分享爆火的咖啡店附近,记者看到有商家自行设置的指引牌,店内有可出售的文创产品,但进出咖啡店的道路依旧狭窄,停车位等公共服务设施没有任何变化,也并未看到为城市其他文旅资源引流的举措。
反观近期出圈的文旅热点景德镇“鸡排哥”、内蒙古“捡土豆”,无不是民间热点一出,政府连夜响应:路线规划、活动组织、服务配套,24小时内全部到位,进而带来了极大的文旅热度和效果。
这种“敏捷文旅”的能力,恰恰是无锡需要“补课”的。值得庆幸的是,无锡市各板块正在围绕影视剧制作谋划文旅资源布局。宜兴优化提升、丰富拓展现有100处免费取景地的服务内容,实现更多场景“入镜”;梁溪区挖掘辖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生活场景,对剧本孵化、精品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播映、版权开发、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集聚、人才引育、融资服务进行全方位扶持,以期实现更多地标的“出圈”;惠山区则谋划打造全域型拍摄基地,以锡西影视文化产业园为核心,形成“1+N”个特色鲜明的微短剧外景基地,推动微短剧向休闲旅游情景体验等业态拓展。
影视剧+文旅:下一站风口如何接住?
在文旅专家李萌看来,影视剧是城市最好的软广告。“尤其是微短剧、网剧,节奏快、情绪浓、传播广,特别适合打造‘场景打卡’式旅游。”李萌建议,无锡应主动对接影视制作公司,提前介入剧本场景策划,把运河、古镇、茶园、咖啡馆等特色空间“埋”进剧情。同时,建立“剧集—场景—路线—服务”的快速转化机制,做到“剧未播,路线已备;剧一火,服务即达”。
“无锡也在设计拍摄各类‘微短剧’,用城市IP讲故事,让每一处风景都有戏。但是什么剧能够更精准地把文旅资源带火,还需要研究年轻剧迷的需求,也要定期梳理待播剧,提前做好预案。”社会学家分析,年轻人追寻的,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拍照打卡”,而是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他们渴望找到一种低压力、高共鸣的参与方式。”蔡钰分析,“挖土豆、炸鸡排、喝咖啡……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是对‘真实生活’的渴望。”
对无锡而言,水池摄影地的爆火是一个信号,也是一次提醒:城市的文旅发展,不仅要靠底蕴,更要靠洞察;不仅要会讲故事,更要会接住故事。
(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