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生态绿意绘就镇村最美底色;产业联动、兴村带农,特色产业铺就强村富民幸福路。今年是江苏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的第二年,省委、省政府明确“一年开局起步、两年打好基础、三到五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一年来,片区建设进展得怎样?如何让“两年打好基础”的成色更足,为长远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10月15日,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宿迁召开,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会场内外寻找答案。
塑形:“巧提升”打造“新乡景”
走进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牛角社区,芳香四溢的花木中,村民们惬意地休闲锻炼;流水潺潺的河道里,小鱼在水草间来回穿行。“我们社区既有城市的整洁便利,又有乡村的恬静悠然。”牛角社区党委书记吴沅锴说,社区专注“微改造”、精于“巧提升”——路网黑化,水网连通,把城市的便捷“引”过来;见缝插针绿化美化、一户一策改善住房,把乡村的韵味“留”下来。
这样的“新乡景”,在江苏大地不断涌现。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介绍,一年来,各地根据片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发展策略,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向片区集聚。
片区加快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各地统筹农田、道路、水系等基础工程建设,一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明显提升,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的愿景更加触手可及。
片区还加快了村容村貌提升,成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展示区”。各地依托自然地理、河流水系、交通干线,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推进自然风貌、建设风貌、村容村貌协同塑造,片区内和美乡村占比达到57%。在此过程中,各地还兴建不少文化基础设施,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风文明,推动片区建设外塑形象、内修气质。如南京市江宁片区以80公里旅游大道为纽带,依托黄龙岘古官道、花塘红楼文化等人文景点,重点打造了12座鲜花驿站,呈现出“一村一景、四季花开”的美丽景观。扬州市邗江片区沿邵伯湖建设滨湖绿道与水韵廊道,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整体展现水乡特色。通过片区建设,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
强产:“土特产”变身“金饭碗”
“以前村里到处是废旧物资加工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现在变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说起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的变化,村民们满是自豪。耿车镇通过做强绿色家居、多肉花卉、直播电商、快递物流四大产业,从“垃圾镇”变身“生态镇”,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产业联合联动,让片区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区”。苏中、苏北地区利用平原广袤、水网密布、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片区及周边乡村资源整合和产业协作,培育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苏南地区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特色加工、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路径更加多元。
产业是牵引片区发展的“牛鼻子”。会议指出,片区产业发展追求的不是“大”而“全”,而是要展现自身长处,延长产业链条,做好“土特产”“农文旅”“产业群”三篇文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用好片区特色资源,积极培育果蔬、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连片扩大“土特产”种植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为消费者所认可、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要围绕本地特色农业、民俗文化、山水风光等找准定位和方向,通过主题元素的集中呈现,为广大游客提供不一样的旅游服务、情感体验;要注重抓集群,立足片区主导产业,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或薄弱短板,规划建设一批农文旅综合体、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
升级:“一时美”走向“长久富”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位于宿迁市宿城区朱海休闲运动小镇尹黄村的房车营地连续六天满房。昔日遍布荒滩废塘,如今漾起千亩碧波,小镇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渔文化为主线,主打休闲运动、乡村度假、渔乐美食、研学游乐四大业态,为富民增收奠定产业基础。
尹黄村的蝶变是江苏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生动写照。如何实现“一时美”向“长久美”的跨越?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江苏将继续加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及片区建设和运营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完善乡村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多元模式,到2025年底全省高质量建成3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到2030年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
各地立足实际,探索系统长效的发展路径。无锡市构建“政府统筹+国资平台+整村运营+多元主体”片区运营体系,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田园经济转型升级。市级层面实施“田园理想村(数字游民社区)”项目,推动11个村率先探索整村运营机制,建设乡创中心,引育乡村主理人、新农人,发展文创设计、匠心工坊、宠物经济等新业态。宜南片区推广“民宿产业联合体”发展模式,片区内民宿约600家。锡东片区引入市场化专业运营机构,对村庄进行整体运营。
泰州市姜堰区坚持全域规划、梯次发展,推动点、团、片空间融合。在“点”上,精选基础好、特色显、潜力足的村庄进行重点打造,如洲南村聚焦“古村活化+文旅融合”、小杨社区探索“整村运营+民宿经济”。在“团”上,打破行政村界限,将资源相似、产业相近、人文相通的村庄联动发展,培育了淤溪鲍老湖乡野趣游团、蒋垛草莓产业共富团等一批主题鲜明、功能互补的示范团,实现从单点突进向集群发展跃升。在“片”上,突出溱湖生态核心,推进溱湖湾片区“渔作、窑韵、舟耕、古读”四大主题功能区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
逐梦沃野绘新篇,和美乡村展芳华。随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江苏乡村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产业动能愈发强劲,乡风文明愈发浓郁,焕发出勃勃生机与独特魅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