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园区在支撑产业发展中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在全省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无锡开启了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探索之路。近年来,无锡先后认定了两批共39家无锡市级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的张力初显——今年1—8月,已认定园区内共集聚各类企业10285家,实现规上总营收4593.80亿元,同比增长6.9%;同期,“465”现代产业集群的规上营收增幅为1.5%,39家园区的规上营收已占“465”现代产业集群规上营收的40%左右。
园区的“强带动”效应不言自明。
从承载“苏南模式”辉煌的传统工业园,到如今集聚新质生产力的专业化创新载体,特色园区已然超越“生产空间”的单一属性,成为无锡锚定产业赛道、整合要素资源、驱动能级跃升的核心抓手。
强化定位
在动态调整中平稳过渡
当园区数量的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积极信号”时,无锡已经学会了“做减法”。为避免同质化布局,无锡近期积极推动园区规划调整,无锡市“465”现代产业集群领域园区数量已由初始的213家优化调整至175家左右。
在宜兴,一场关于园区的改革正在进行中。宜城软件园从一栋闲置楼成长为软件企业的集聚区,如今又要和元宇宙科创大厦、宜兴都市创新港、博砚电子研发中心及新材料科创产业孵化园进行合并,实现资源互补、统一管理。合并后的园区将有个新名字:宜兴(宜城)数智科创产业园。不仅如此,宜兴对曾经规划建设的50家园区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数量计划压缩至26家左右。
“园区数量减少并不意味着缩减用地,更多出于分类统筹、强化定位的考虑。”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士表示,“特色园区的建设要求我们有足够的魄力和更为专业化的手段来腾退低效用地、为优质项目腾出空间,在动态调整中平稳过渡。”
自“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思路落定,园区建设“一盘棋”筹备了近3年。2023年,无锡出台《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4月,又发布《无锡市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特色园区建设培育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
引导却不主导,政府的角色定位实现转变。部分原本由政府部门直接运营的园区被鼓励引入专业的第三方企业,市场力量的导入加速了对园区的梳理。
新港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产业园正是在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定位。“2023年10月开园后,这里入驻了一些企业,却没有一个是做集成电路装备和零部件的。”2024年7月,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基地有限公司正式接手园区运营,董事长、总经理丁强介绍,园区新招引的吉佳蓝等26家企业皆是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链上企业。“覆盖300种型号零部件,生产园区这才无愧于它的名字!”该园区去年12月已获评无锡市级第二批特色产业园区。
顶层架构之下,无锡市园区结构实现优化。地标产业领域的园区有55家,优势产业的园区有77家,未来产业的园区有43家,与“465”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趋于协同。
高效集聚
在要素完善中实现闭环
“无锡资源有限,特别是新增工业用地已进入‘存量时代’,亟须依托特色园区引导撬动,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与单位产出效率。”无锡学院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认为,特色园区建设既是破解当前发展制约的应时之举,更是重塑无锡产业竞争优势的务实之策。
不久前,太湖湾信息技术产业园内企业研微(江苏)半导体自主研发的Perfectus-A系列硅外延(Si Epi)设备正式交付国内某硅材料行业头部企业。这也是企业继实现逻辑、存储、先进封装三大核心半导体细分领域产品交付之后,今年的第四次重要交付。
产业园管理中心主任左亮也忍不住为研微感到高兴:自2023年以来园区经历了一系列改造,进一步在芯片底座和智能终端应用领域完善布局,提升了产业集聚力,研微是园区内受益企业之一。左亮透露,“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已经形成,推动索奥与研微达成业务合作,助力商甲与恒悉完成产品验证并进入采购阶段。
园区差异化的航向标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资源向核心领域汇聚;高质量的项目集聚,又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技术协同与成本优化,实现产出效率的指数级提升——正是这环环相扣的逻辑,让特色园区建设真正形成自我迭代、持续升级的闭环。
洞悉这一规律,越来越多园区在实践中主动按下“优化键”。不满足于单纯依靠项目招引拉动短期增长,园区加重对平台、人才、金融等关键要素的系统性培育。
研微得以在锡发展壮大,亦离不开地方金融生态的支持,无锡市各级国资基金参投研微共计超亿元,其中经开区芯湾壹号基金、新尚资本、经开区合作子基金湖杉资本、春华创投等均参与投资。据统计,今年以来,以特色园区为主体开展的各类产融合作活动近百场,覆盖了园区内超2000家企业。
这一思路下,园区效能得到释放,据统计,目前园区的亩均税收达35.4万元,是无锡市平均的两倍多。
省内先行
因地制宜凝练“破局”经验
龙头企业牵引、创新平台赋能、专业运营加持……无锡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中探索、凝练出一些可供复制推广的成功模式和经验。
“龙头企业主导打造园区已成为重要模式之一。”在调研走访中,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团队发现龙头企业园区往往围绕核心业务开展,市场化能力更强。
电力能源领域优势企业朗新于2012年将总部迁至无锡,其主导建设的园区朗新科技产业园一期、二期已于2024年全部建成启用。作为江苏省首批以“零碳”为标签的科技园区,朗新产业园发展目标明确,以数智手段整合节能、减排、碳汇等碳中和措施,推动园区零碳目标实现。聚焦新兴平台和应用软件领域,园区孵化了邦道科技、新电途科技、易视腾等35家生态圈企业。“一方面,朗新向合作企业开放自身技术资源、客户渠道与行业经验;另一方面,各细分领域优势反向补充了朗新业务版图。”园区人士表示,朗新园区在电力能源数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强化。
“螺蛳壳里做道场”,几乎是每一座城市推动主城区改造时面临的难题。梁溪空天产业园却用一种非传统的园区形态完成“破局”。板块地图上,梁溪空天产业园没有传统的边界,天兵科技液体火箭研制基地、紫微科技飞船智能制造基地、氦星光联激光通信研制基地等十余个厂区散落在城区建筑间。没有纠结于“无新地可拿”的困境,产业园转头瞄准区域内老旧厂房、闲置载体,一体规划、产城结合,从零搭建起“造箭—造星—用星”全产业链。
“事实证明传统板块的闲置资源只要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就能成为产业发展的优质载体。”梁溪产发集团建设相关负责人蒋圣认为,传统板块虽空间受限,但往往拥有成熟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结合商业、文化等城市配套,能有效解决人才招引痛点;依托银河航天、东方空间等龙头企业“一个带一个”,空天产业园内企业也能串珠成链。
层出不穷的模式创新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和园区运营管理机构的开放视野和协同能力。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参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同时统筹兼顾不同类型和阶段的园区,突出差异化设计。“现场评价过程中需园区、地区、第三方机构、产业集群、领导小组办公室签字确认,确保大家对于评价结果一致认可。”刘军说,“只有在共识中,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