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去鼋头渚看桂花,发现樱花却开了!昨日从无锡市气象台获悉,10月6日无锡市最高气温达35℃,刷新了无锡建气象观测站以来最晚高温日纪录,5月—9月平均气温创历史同期最高。从5月12日入夏到10月13日,今年无锡的夏季长达155天;无锡市区和江阴高温日(≥35℃)天数居历史同期第二位。今年无锡迎来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的夏日,成为史上最晚入秋的一年也成定局。超长夏日影响几何?无锡市气象台专家及农业农村局专家对此作出解释。
“三重奏”影响,带来最长夏日
今年的高温天起得早、跨度久、退得晚。截至10月13日,夏天已有155天,即使期间有台风、“暴力梅”轮番出场,也没能把高温“打下来”。6月17日,2025年夏天第一个高温日出现,最高气温一举冲上37℃,此后高温连片出现,7月初,37℃以上的连续高温就超过了一周。今年最长的“高温热浪”出现在8月15日到8月31日,共17天。
无锡市气象台副台长沈雨辰分析,今年的超长夏日是一场由大气、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共同奏响的“三重奏”。第一重奏是大气主导,异常强大且“赖着不走”的副热带高压。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强度均为历史同期罕见,它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减少降水降温过程,让高温“一站到底”。“往年9月副高会南撤东退,今年却异常‘恋战’,10月仍保持强势。尤其是长三角区域的持续高温,受到副热带高压的直接影响。”沈雨辰说。第二重奏是气候背景,全球变暖垫高高温“起跑线”。第三重奏是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无锡主城区实际体感温度,常高于郊区及近太湖的宜兴站,城市热岛效应成了气温“放大器”,加剧并延长了无锡市内酷热。
水蜜桃上市早,螃蟹脱壳晚
这波反常的高温持续到10月中旬,樱花被“欺骗”也开放了。业内人士解释,今年进入9月后异常偏高的气温让部分樱花树觉得春天来临了。
不少动植物的生长节奏均被高温影响,比如水蜜桃提前来市场“报到”。据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分析,今年阳山水蜜桃的青山早花露、白凤等品种都比去年提早上市约一周。提早成熟的原因就有气温因素:整体气候变暖、冬季低温不足,提前催熟了桃子;春节温度偏高、花后温度偏高,影响了水蜜桃的开花结果;去年的强台风和降雨对植物根系带来损伤,间接导致花芽分化不佳。
再如水稻和大闸蟹。到今年9月,水稻穗数和穗分化期受高温影响,穗型较去年同期小,单穗颖花量较去年同期减少7.5%,亩总颖花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7%。如期出现在中秋餐桌的大闸蟹,在今年夏天的生长也着实不易。据悉,螃蟹生长的最佳水温范围是18℃至25℃,一旦水温超过30℃,它们的食欲便会减弱,今年夏天某些地区的水面温度甚至攀升至40℃,影响了螃蟹的脱壳与体质。
副高仍发力,与冷空气“别苗头”
长江以北,不少城市的市民已经穿上了长袖,但无锡人这几天还是要穿短袖。无锡市气象台人士表示,短袖不用着急收,副高还在长江以南地区“赖着不走”,与即将到来的冷空气“别苗头”。
无锡市民期待的凉爽秋天,终究会来的。本月15日至20日,最高气温将呈“一路下坡”之势,到20日温度为18℃—22℃。15日—18日无锡市陆续有降雨过程,将如期演绎“一场秋雨一场凉”。
今年夏天这么热,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等专业机构的预测,2025年—2026年冬季可能呈现冷冬特征,具体表现为“前冬暖后冬冷”的阶段性变化。这些机构表示,在2025年12月前,全国大部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高1℃—2℃;2026年1月—2月,全国平均气温可能偏低2℃—4℃,可能有极寒天气出现;2026年3月后,春季气温或将偏低2℃—3℃。
(崔欣润、通讯员 查书瑶 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