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明看苏州,清看扬州,民国看无锡。”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曾这样概括。而民国无锡园林,正是从梅园开始。1912年,民族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怀着“为天下布芳馨”的初心,在西郊东山、浒山之间倚山植梅,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公园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荣毅仁将梅园捐给政府,使其成为无锡重要的文化地标。
“梅园之胜,不在梅园,在于园外之湖山。”一语道出梅园造园之妙——借真山真水,突破江南园林的“小”,成就湖山之间的“大”。然而,百年名园也面临新课题:如何让“春天从梅园开始”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PART 01北园激活:微度假新选择
初春的清晨,阳光洒满梅园,几位年轻人挑选了一处临水的草坪,铺开野餐垫,享受着“躺坪”的闲适。不远处,红梅点点,暗香浮动。这片由蜡梅观赏园东侧绿坡改造而来的休闲空间,成为市民“微度假”的新选择。
(梅园北园效果图)
“很多无锡市民都不知道,梅园还有个北园。”梅园景区负责人陈方舟坦言。过去,游客多集中在荷兰广场、花海区域,北园一度冷清。如今,北园迎来新生。新建的入口、贯通的道路、亲水栈道、梅花大道……北园正打造成为梅园的“第二客厅”。
“我们做了11条梅花大道,分类种植,形成视觉冲击。”陈方舟指着图纸上的“红梅大道”“美人梅大道”介绍,“以前游客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分不清品种,光看个热闹。现在一眼就能认出‘这是红粉系’‘那是绿萼系’。”
花溪片区也将被利用起来。“铺上鹅卵石存上水,放养一些鱼虾,到了夏天,孩子玩水摸鱼,家长在岸边闲坐喝咖啡,享受亲子时光。”陈方舟描述着来年夏日花溪的热闹景象,“我们想打造一个‘市民的休闲综合体’,这不仅符合荣老先生开园的初衷,也是梅园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之一。梅园‘破’梅,要让赏梅游人从匆匆过客变为慢享生活者。”
PART 02文化活化:在游戏中传承
“工商文化是很严肃的话题,怎样才能让游客觉得有趣?”这是梅园景区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一个大胆的构思正在酝酿:借鉴相关游戏,设计互动体验。游客通过完成任务赚取“虚拟货币”,最终用于公益捐赠,以沉浸式体验,更好地理解荣氏“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精神。
“我们希望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到工商文化的内核。”梅园景区运营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年初起,梅园已经与多家研学机构接洽,面向中小学生市场推出涵盖工商文化的研学项目,“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走走景点线路,内容会显得比较枯燥。我们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互动体验中自然渗透工商文化的内涵。”
PART 03四季花园:以新场景破圈
“很多人觉得梅园只是赏梅胜地,其实我们是‘四季花园’。”陈方舟说。荣德生建园时就提出“一年无日不看花”,如今梅园正通过“莫奈庄园”“冬日火锅”等新场景,打破季节限制、只能“赏梅”的惯性思维。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内蒙古舞蹈团的演出在梅园引起轰动。“粗犷的草原风情与江南园林的精致形成反差,年轻人特别喜欢。”景区运营负责人补充道,“我们不是在削弱梅园的文化底蕴,而是搭建一个更开放的舞台,让不同的地域之美在这里对话碰撞,从而激活古典园林的生命力。”
梅园的转型并非“网红项目”的简单堆砌,而是基于对“四季花园”品牌的系统性重塑。“比如‘冬日火锅’,是将‘温暖’这种东方生活哲学转化为游客可以切身感知的体验。卖的不仅是火锅,更是一种‘在百年梅香中围炉’的心境。”
站在念劬塔下远眺,太湖烟波浩渺,园内人流如织。从1912年建园至今,梅园见证了无锡的变迁,也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我们希望梅园不仅是景点,更是市民的精神栖息地。”陈方舟说,“就像荣老先生当年建园的初心——‘为天下布芳馨’,今天我们依然在延续着这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