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当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采访镜头叩响江苏大地,长江奔涌的浪花、太湖温润的涟漪、京杭运河的千年波光,与青年滚烫的心跳撞出共鸣。
江苏,依江而生,全省八成生产生活用水来自长江,内陆水域面积占比居全国之首;缘江而兴,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超过10%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这片被水滋养的土地上,经济的腾飞见证着青春的价值。
水的奔涌,是青春奋斗最鲜活的隐喻。南通狼山湾智慧水务指挥中心,“95后”工程师带领团队研发的“水质预警模型”,让长江入海口的每一次“呼吸”都尽在掌握;泰州引江河枢纽,青年运维组顶着烈日检修闸门,用汗水保障着苏北平原的“水动脉”。青年奋斗的姿势不一,却都有水的双重品格,既有江涛拍岸的果敢闯劲,也有溪流穿石的坚韧执着。今天,无数青年在水利、环保、科研等领域的点滴努力,让“治水兴邦”的愿景从蓝图变为现实,让个人价值在服务国家需求中绽放光芒。
江苏的水,是文明的载体、记忆的纽带。宿迁古黄河畔的“春到上塘”纪念馆,“95后”讲解员将百姓“改土治水”的奋斗故事,与黄河水的涛声一同讲给游客;连云港海州湾,青年环保志愿者组成“护海队”,用直播让更多人懂得“守护这片海,就是守护家国的蓝色屏障”。当青年触摸到水脉中的文化基因与红色记忆,爱国就是“让江河安澜”的责任自觉,是“传承奋斗精神”的使命担当。
水的智慧,在于“顺势而为却不随波逐流”;青春的担当,正在于“融入大我却不失自我”。当代青年的爱国,早已不是单一的情感表达,而是立足专业、扎根基层的务实行动。可以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也可以是田间地头的民生服务;可以是守护一方水土的坚守,也可以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创新。正如千万条支流奔涌入海,无论青年身处哪个领域、选择何种赛道,只要将个人理想嵌入国家发展的经纬,就能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江苏的水,教会青年一种更从容、更深刻的奋斗哲学,不必追求所有奋斗都轰轰烈烈,运河般的默默滋养同样珍贵;不必要求所有情怀都激昂澎湃,田埂边的一次水质检测、纪念馆里的一场讲解,都是爱国担当的具体注脚。当采访团的镜头扫过江苏的江河湖海,定格的是“水韵江苏”的生态之美,更是一代青年“以水为墨、以奋斗为笔”的精神风貌。
水滴虽微,汇江成海;青春虽嫩,笃行可嘉。在江苏的江河湖畔,无数青年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每一滴汗水都融入祖国大地,让每一分努力都奔向时代远方,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是融入日常、见于细微的坚守与创造,这就是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最美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