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江苏·永不消逝的坐标
80年,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英雄的坐标永不消逝。我们以江苏地图为脉络,以英雄足迹为标尺,串联起十三个市县区永不磨灭的“英雄坐标”。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血性与智慧交织的红色年轮,让这些英雄坐标永远闪耀于江山之间、人心深处。
花墙门下 14岁的对话
- 高淳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1944年9月,一场军民联合抗敌的经典之战——花墙门战斗在高淳桠溪打响,年仅14岁的杨小伢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81年后的今天,一段“14岁”与“14岁”的对话,在这里悄然展开。如果信笺能飞回那段烽火岁月,你想对英烈先辈们说些什么?
鱼水情深 “红”映蒲市
- 江阴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1940年,谭震林率千余新四军指战员转移至蒲墅里驻扎,六师成立后也将师部安置在此处。在这里,新四军纪律严明,与百姓亲如一家,甚至谭震林还亲自将村民夏宝坊落水的儿子救起。新四军在此驻扎的十多个月里,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情谊,军民鱼水的故事也在蒲市村代代相传。
烽火燃尽处 山河少年书
- 新沂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徐州新沂高流镇耀南村——一座以烈士之名铸就的红色村庄。抗战时期,英雄宋耀南在这里率队拔除据点、激战黄圩,更以出奇制胜的“臭狗阵”智取桑墟,用勇气与智慧书写下一段震撼人心的抗战传奇。2015年,宋耀南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的事迹与精神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圩上燃星火 丹心映山河
- 金坛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1939年12月,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建昌圩胜利召开,陈毅、曾山等人出席会议。会议宣布成立中共苏皖区委,成功实现区域内党组织与军事力量的统一领导。会后,建昌圩兴建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支援前线,帮助近千名皖南事变后突围的新四军转移,赢得“小莫斯科”的赞誉。经复建修缮,2025年,会址成功入选第九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精神地标”。
再生•1945—22岁永恒之光
- 吴江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他曾是江南水乡的少年顾关通,目睹山河破碎,便以笔为枪、以校为营,抗日救亡。19岁领导抗租,遭捕受刑不曾屈;21岁奔赴新四军,别妻离子终不悔。他在烽火中重获生命与信仰,改名“再生”,却将青春永久定格于胜利的前夜。1945年7月,年仅22岁的夏再生倒在浙江菱湖鱼塘中,鲜血浸透他怀中的笔记本,页间犹见“信仰永生”。八十年岁月流过,纪念碑上的字仍然滚烫。他未能等到黎明,却成为照亮后世的光。
东南二虎热血传奇
- 启东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启东市王鲍镇,是一片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镇名王鲍,取之于抗战英烈、新四军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政委鲍志椿二人的姓氏,他们曾领导这支英雄部队发起狂风暴雨般的攻势,如同一把尖刀插入敌人“清乡”圈的心脏地带,沉重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1944年12月25日,东南警卫团秘密进驻海中区表东乡三友村,遭日伪重兵包围,王澄、鲍志椿被埋伏在远处的日军狙击手击中,血洒东疆大地,不幸壮烈牺牲,生命双双定格在了30岁的青春年华。
浩气长存抗日山
- 赣榆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连云港赣榆抗日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修建完成的抗日烈士陵园。它浓缩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战士们在战火中坚守信念与希望,以血肉之躯为胜利铺平道路,却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
麻绳扣起生死结
- 涟水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1944年4月19日至5月4日,新四军第3师在涟水高沟、杨口发起高杨战役,这是苏北持续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役。战役中,战士腰间系麻绳,后方拽绳救伤员,织就生死救援网;数千民兵昼夜挖坑道、用群众捐献物资造“土坦克”,与部队同心抗敌。经16昼夜鏖战,496人壮烈牺牲,终拔除日伪据点,歼灭日伪军2500余人,收复六塘河两岸,让淮海、盐阜战略区连成一片,扭转苏北抗日被动局面,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丰碑映日 信仰永铸
- 滨海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滨海县八滩镇是革命老区,1943年3月的王桥战斗中,新四军歼日伪军近百人,我军4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粉碎敌侵占图谋,当年《解放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进行了报道。如今,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与展陈馆,作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阵地,徐徐讲述着那段烽火往事。
暗线连山河
地下交通线沟通大江南北
- 仪征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仪征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1942年,开辟了月塘地下交通站,以茶食商行等商业实体为掩护,通过三条交通线保持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与苏南根据地、上海地下党之间的联系。地下交通站先后由中共淮南路东区委和华中局城工部领导,这些隐秘的“红色血管”在敌人眼皮底下输送人员、传递情报、运送物资,安全护送江苏省委负责人和各级干部、党内外骨干200余人,其他抗日军民数千人,从未发生过问题,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弯弓射日到江南
- 丹徒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1938年6月的韦岗战斗,是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对日军的首场胜利,战斗由粟裕指挥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的韦岗地区设伏,歼灭日军20余人,此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谬论,振奋了江南军民抗日斗志,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基础 。陈毅赋诗祝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将 87 年前的烽火岁月,凝练成了可触可感的精神坐标,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里。
水乡人红色记忆的起点
- 兴化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身为陶行知学生、上海抗日救国总会成员的进步青年盛坚夫回到衣胞之地东浒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身边吸引了许多青年人。1939年2月,里下河地区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东浒垛党支部成立,盛坚夫担任党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壮大革命力量。到1944年10月,东浒垛党支部已有22名中共党员。在党的号召下,一批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里下河地区农村第一个党支部旧址,这座伫立水乡百年的普通民居,成为水乡儿女红色记忆的起点。
血战朱家岗
- 泗洪 -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朱家岗保卫战发生于1942年12月10日,是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六团在江苏省泗洪县朱家岗地区抗击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关键战役。该战役中,团长罗应怀带领新四军不足500人的兵力,依托岗地地形展开防御作战,经历18小时激战击退1500余日伪军进攻,歼灭敌军近300人,粉碎了日军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企图。此役造成新四军73人牺牲,涌现出"小鬼班"等英雄群体,成为淮北根据地33天反"扫荡"斗争的转折点。如今这里已成为传承抗战精神、启迪后人的红色地标。
英雄江苏·永不消逝的坐标
80年前的民族浩劫在江苏大地刻下一道道伤疤,80年来的民族复兴历程中,伤疤凝结成的坐标镌刻在一座座城市的记忆里,也镌刻在一代代人的脑海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团结奋进、勇毅前行。
80年很长,长到废墟变成高楼,幸存者的青丝变成白发。但80年又很短,短到我们依然能听到一声声穿透历史的呐喊,能触摸到一封封带着体温的家书。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这些永不消逝的坐标将留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从胜利走向复兴,我们的先辈谱写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自立自强的英雄史诗,今日已换新颜,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