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法国莱泽生态艺术节开幕式上,多幅取景于江苏盐城的优秀摄影作品一经亮相,就吸引到不少人目光。这些照片中,既有宛如大地动脉般壮阔的黄海滩涂,也有碧波荡漾间跳跃的“小精灵”勺嘴鹬,麋鹿和丹顶鹤在芦苇丛中悠然踱步。 “这地方真让人向往!”一幅幅作品在海外新闻平台评论区下收获众多好评,连法国莱泽市长让-皮埃尔·扎尼耶也有感说道:“期待未来有机会亲自前往中国,实地感受这片生态宝地的独特魅力。”
盐城与世界的连接仍在不断发生。2025年9月24日至25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盐城举办,届时将有众多国内外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和企业、青年代表参与,共同见证盐城在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的成果,探讨世界滨海地区的建设发展。
生态筑基:从“国际地标”到“生命方舟”
站在盐城的海岸线上,582公里的绵长岸线如一条翡翠缎带,串起4550平方公里的湿地与683万亩滩涂。这里是联合国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和“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替代的“加油站”——全球1/3的候鸟种类在此停歇,每年超300万只候鸟在此换羽、越冬或繁殖。
但这份“天赋”也曾面临危机。上世纪,互花米草的疯狂生长曾让滩涂“生病”:潮沟被淤塞,碱蓬草枯萎,原本热闹的候鸟“餐厅”变得冷清。2022年,一场“基于自然的修复革命”(NbS)悄然展开:旋耕机在高滩翻松土壤,围堰在中滩筑起生态屏障,深埋技术在低滩抑制外来物种……两年时光里,1550公顷海岸线褪去生硬的盐碱地痕迹,22.9公里岸线修复后重新舒展成自然的曲线;植被覆盖率从荒芜的4%跃升至58%,底栖生物量暴涨45%,为候鸟提供了丰饶“加油站”,迁徙水鸟从4万只增至6万只。在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涨潮时数万只候鸟如云朵般栖落浅滩,条子泥的勺嘴鹬、川水湾的黑嘴鸥,用翅膀为生态答卷按下打分键。
在东台条子泥的720高潮位栖息地,每到涨潮时分,便是候鸟的“盛大派对”:数万只鸻鹬类水鸟如流动的云团,掠过浅滩觅食;勺嘴鹬们歪着脑袋啄食的样子,成了摄影师镜头里的“萌点”。大丰野鹿荡的晨雾里,8500多头麋鹿正踏水而行,牛背鹭扑棱着翅膀掠过鹿背,这幕“鹿鹭共舞”的场景,39年前还只是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梦想——1986年,39头麋鹿从海外回到盐城;如今,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基因库。
2025年最新发布的《盐城鸟类名录3.0》显示,盐城已记录447种鸟类,相较前一年新增鸟类5种,包括栗耳短脚鹎、凤头鹰、赤颈鸫、宝兴歌鸫、环颈潜鸭,其中凤头鹰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盐城市发现的鸟类种数占全国鸟种总数的29.48%——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种在盐城黄海湿地“打卡”亮相,每一个新增的物种,都是对“国际湿地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绿能澎湃:从“追风逐日”到“零碳革命”
如果说湿地是盐城的“生态底色”,那么风与光,则是这座城市书写的“绿色新章”。黄海的风,以年均风速7.6米每秒的速度吹动上百米长风电叶片;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超3000小时的阳光让沿海光伏板源源产出着绿能。得天独厚的资源,让盐城成了新能源的“天然剧场”:565.37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13.4%、全球7%;2006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让盐城成为东部沿海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城市”。风机叶轮转动的声音,与潮汐的轰鸣交织,奏响了零碳时代的交响
在大丰港的海上风电场,国信85万千瓦项目的首批机组已并网发电。这是中国风电平价时代的首个标杆项目,白色的叶轮划破海平面,每年可为成千上万户家庭输送清洁电力。不远处的零碳产业园里,一块电子屏实时跳动着绿电数据:园区企业可溯源绿电消纳占比将达85%以上,来自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和光伏的“绿电”在这里交汇,通过全国首创的“一对多”物理可溯源系统,每度电从“出生”到使用都能清晰追溯。
如果说风电是盐城的“绿色引擎”,那么冷能利用则是它的“智慧密码”。滨海港的LNG接收站里,10座巨型储罐如银色巨人矗立海边。-162℃的液态天然气在此经历一场“能量蜕变”:深冷层供给空分设备,中冷层驱动冻干果蔬生产线,浅冷层为数据中心降温。在厂区展馆内,通过液态天然气膨胀吸热,十秒就能做出一支“零碳冰淇淋”的演示让人无不赞叹。冷水养鱼生意红火、冻干果蔬走向全国商超,盐城通过实践证明,冷资源亦是热产业。
在这场“追风逐日”的革命中,盐城从未止步。近年来,盐城晶硅光伏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一大批光伏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它们制造的组件正从盐城扬帆出海,为世界送去发展绿色能源的关键部件。
全球舞台:从“滨海论坛”到“中国范式”
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发布了《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受到国际广泛关注与参与。2025年9月24日,全球滨海论坛将再度启幕。这个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盛会,诚邀全球滨海国家与地区参与其中。据2025全球滨海论坛新闻通气会上发布的消息,本届论坛将发布《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2025-2030 战略规划》,持续推动伙伴关系走深走实。目前论坛合作伙伴已由最初15家初创机构发展到覆盖五大洲的25家成员单位,其中外方机构23家。
令人瞩目的是,继2023年推出《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纲要》《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第一批)》、2024年推出《全球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互花米草防治、盐沼湿地修复工具包》等旗舰知识产品之后,本届论坛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等继续深化合作,将发布《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第二批)》等公共知识产品,其中《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将会是滨海区域全球首份系统性评估报告,能够填补该领域综合评估的空白。
黄海潮声阵阵,从煮海为盐到捕风为电,从候鸟驿站到零碳地标,盐城用4550平方公里湿地证明:绿色不是增长的代价,而是文明的升级。当2025全球滨海论坛的灯光亮起,黄海潮声将把这份中国答卷传向全球的每个角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始于对每一寸滩涂的敬畏,成于对每缕风的虔诚,终于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碧海蓝天间,自由享受生态发展带来的红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