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起手布局、落子成势,系统擘画的大文章。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无锡在长江三角洲地理板块上“一点居中”——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两带联动”——沪宁发展带和宁杭发展带相互呼应、“十字交叉”——东西沿江交通线与南北连接线纵横贯通,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无锡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光荣的使命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
在参加今年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
应有更大的担当
近年来,无锡认真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按照江苏《实施方案》的部署,聚焦“成为长三角的重要支撑”的目标定位,牢记“一盘棋上落子布局”的工作要求,制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无锡行动方案》《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行动方案》等配套举措,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在扛起江苏作为“重要一翼”的使命担当中奋勇争先。
走进中电海康,墙上挂着的一张共建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分工协作布局图上,上海嘉定聚焦智能传感,无锡发挥先进封装优势,杭州致力于新型存储,合肥则突出高端计算,大家携手突破“感存算一体化”领域核心技术。
这是无锡主动激活叠加优势,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的生动实践。
与上海、苏州、南通等城市整体列入2024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与上海普陀区签署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合作备忘录,深化创新政策、创新主体、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协同,助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参与苏浙皖省际毗邻协同发展区建设,落实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部署,布局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太湖湾科创带“一圈一带”,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锡连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设的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式启用,无锡中微高科入选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无锡分中心形成技术服务能力,产业科技新动能不断激发;加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与苏州、常州两市联合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构建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全市43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实现“一网通办”;东南大学无锡校区集成电路学院实体化运行,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获批建设,上外附中在锡落地,南京医科大学无锡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长三角一体化无锡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无锡合作医院揭牌成立,民生共享越发丰富……从技术创新同推进,到污染治理齐携手,再到交通设施更便利,“有界”变“无界”,无锡切切实实分享到区域一体化“加”出来的发展红利。
“挑大梁”,不仅要有推动一域发展的实干,更要有服务全局的自觉;既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做创新协同发展的典范,还要做国家重大战略间“同频共振”的纽带。
无锡心怀壮志
全面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
深度对接
在更大范围实现联动协同
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均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核心地区,各具强项,互补性强,双方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合作发展,更有利于合作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数年前,无锡就以“开路先锋”的姿态主动对接,力争成为两大国家战略的“超链接”。
2021年10月,一个有着更高站位、更大担当的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破土而出,叠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设,在产业协同、科技攻关、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以无锡为支点,串联起长三角与粤港澳的多方资源,两大区域在科创、产业、金融、人文等各方面的合作持续深化。
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夺冠的“天工Ultra”,其研发主体之一深圳市优必选公司便是与无锡深度合作的企业。早在2020年,双方就开启了合作。2023年,优必选携手无锡经开区,打造工业级机器人和室外L4级无人物流车的研发测试及生产总部。2024年,优必选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开工建设,项目计划2026年6月底前投产。
在上月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只机械手掌吸引了众人围观:金属关节灵活屈伸,每根手指的角度、力度甚至指尖微张的细节都能与人手动作同步,赢取现场的一片“哇”声。
这只能精准复刻人类动作的机械手掌,不仅是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的匠心之作,更是无锡深入长三角,紧连粤港澳,持续推进双湾融合发展的合作之“手”。
位于无锡雪浪小镇的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领衔,汇聚了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顶尖研发团队,计划三年内引进培育10家具有产业化能力的机器人创新型企业,合力叩响“未来之门”,成为深化两大国家重大战略跨区域创新协同与人才协作深度融合的典范。
如今,无锡累计在大湾区建立科创飞地17家、在孵企业202家,在港交所上市企业26家、深交所上市企业59家。在2024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产学研1+计划”首批资助6个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又获批9个项目,两批项目数量合计占比30%、居内地城市在港平台之首。融合发展也从过去的以产业项目合作为主扩大到城市之间的全面合作:盛合晶微、恩纳基科技等一批粤港澳合作重点项目陆续落地;江阴临港前海国际联合创新中心、无锡·横琴粤澳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科创飞地”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资源。
调头北上,无锡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也在持续提速:去年8月与海淀区对接交流并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今年年初,总投资8.5亿元的魅杰光电科技总部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滨湖,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亿元;今年3月,无锡深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获颁营业执照,正式落地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二期……无锡深度链接京津冀大院大所“创新源”,吸引了一批创新成果在无锡转化落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联动水平的不断提升
无锡如何在区域协同中展现更强担当?
主动服务、融入大局以更广阔的视角探索更多跨区域的合作实践
2024年秋,无锡分别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西三角经济区布局了四大创新中心,成建制、成体系与国家战略“组CP”,打造推动跨域合作的“桥头堡”。基于各个区域的特色,无锡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合作定位:京津冀创新中心承接北京教育、科研和文化资源外溢;长三角创新中心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粤港澳创新中心寻求项目引进、成果转化、联合开发等产业链协同;西三角创新中心挖掘航空航天产业的优质项目落地。
打破地域束缚,打破行业的局限,无锡通过与国家战略“组CP”的方式,在互惠共利中激发内生动力,在新发展格局中谋划未来。
5月,由无锡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阿斯利康、英矽智能等产学研领军机构共同发起的长三角AI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成立,聚焦新药研发的需求,推动AI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深度渗透与创新应用;
7月,“无锡市—大湾区AI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暨智能装备产业链对接交流活动”在深圳举行,两地标杆企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落地,从技术演进、场景实践、系统解决方案等角度分享前沿洞察与实践经验;
8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2025无锡(京津冀)城市合伙人生态圈融合发展恳谈会上,涵盖产业科技、人才引育、金融赋能等关键领域的12个重点项目签约,进一步打造“北京研发—无锡制造”的跨区域合作模式……
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间自由流通,激荡着发展动能。
“落实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既需要区域内部的协同,也需要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融通。”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合则共赢、融则更强。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中,在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大背景下,无锡不满足以“地级市的标准”自我设限,而将与长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各兄弟城市更加紧密携起手来,共同办好“自己的事”“我们的事”“大家的事”,合力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