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复地城邦居民黄女士,将喝剩的牛奶盒投入到小区的“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既为环保作贡献,又有些小收益。黄女士拎着家里的废弃塑料瓶和快递包装袋,来到智能回收机前,微信扫码后,仓门自动弹开,垃圾投进,智能系统当场称出重量,积分立刻发到她账户里。这些积分跟“现金”差不多,集满5元就能转到微信零钱。
复地物业李经理说:“现在大家垃圾分类意识强了,牛奶盒、快递袋这些,收废品的都嫌麻烦不要,以前常扔在垃圾房,又污染又浪费。”如今投垃圾能得积分,居民积极性高多了,3个小区已入住2000多户,八成以上都参与进来了。
同一天,堰桥街道正忙着新一轮智能回收机的点位勘察。“惠山区探索‘互联网+环保’模式,引进循环经济企业,在堰桥、长安街道9个小区试运行20台智能回收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惠山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6月,这些回收机已覆盖4.1万余人,约5.37万人次参与投递,累计处理了纸类61.6吨、塑料22吨、织物59.9吨、金属9.5吨、玻璃1.57吨,居民兑出9.46万元,还实现减碳280.8吨。
回收机快满了也不用慌。后台系统盯着实时运营状态、清运员位置和交通状况,自动派单给最合适的人,还规划好最优路线,保证满仓后半小时内清空。
从8月5日开始,惠山区对堰桥、长安街道的130多个小区再踩点,按每300户设一个点位的标准,确保做到全覆盖,之后再逐渐推广到全区。
这些垃圾怎么能“变废为宝”?“爱回收·爱分类”无锡负责人解释,这些“低值”可回收物,像牛奶盒、气泡膜、旧衣物等,他们能通过末端处理再利用。居民投来的东西运到集散场后,按品类精细分拣,再送进再生工厂处理——塑料瓶能做成雨伞、T恤;牛奶盒量攒多了压成块,能做公园桌椅、广告牌。“这些资源也不用跟着其他垃圾一起焚烧填埋,真正能物尽其用、循环再生。”
(卫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