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凌晨5点,锡山区厚桥街道谢埭荡村的芡实田里,晨光刚漫过水面,芡农们已踏入齐腰深的水中忙碌起来。竹刀轻划,青褐色的“鸡头米”从碧叶间浮出——今年头批鸡头米(芡实)正新鲜采收,锡城百姓即将尝到这份时令鲜甜。
更让人期待的是,8月1日主持人撒贝宁在此录制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时亲手采摘的同款芡实,此刻正带着晨露的润泽涌入市场,让这颗水乡珍品的热度愈发高涨。
500亩稳产撒贝宁同款引热捧
记者一大早到达谢埭荡村芡实田,虽然只有清晨5点,但阳光已很刺眼,气温已达30摄氏度左右。芡实种植户盛惠根已在芡实田里劳作了一个多小时。盛惠根告诉记者,由于天气原因,今年芡实大规模采摘比去年晚了几天。整个采收期预计从现在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上旬。
作为苏南最大的芡实种植基地,谢埭荡村500亩芡实田依傍优质水源,今年实现稳产。“今年气候适宜,芡实产量和品质都比去年好,你看这颗粒的饱满度。”盛惠根捏起一颗刚采收的果实,外壳坚硬饱满。
据介绍,今年鲜鸡头米(带壳芡实)亩产稳定在50公斤左右,采收严格卡准黄金期,确保每颗果实都带着最佳的香糯口感。
据谢埭荡村芡实种植基地负责人盛丰华介绍,前几天主持人撒贝宁在录制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时曾在这里的田间体验,为今年的鸡头米上市增添了一抹“明星光环”。不少市民刷到节目片段后,纷纷致电询问“撒贝宁摘的那批啥时能买”,基地的预订量比去年同期涨了三成。
分级加工价差里的品质坚守
凌晨采收的鸡头米,有着严苛的时效要求——必须在两小时内进入加工环节。加工点里,机械轰鸣与铜刀轻响交织,谱就一曲独特的晨间序曲:自动化设备高效吞吐着大批量果实,经验老到的村民则手持特制铜刀,指尖翻飞间,莹白如玉的颗粒便从果壳中跃出。
“手剥能最大程度保留颗粒的完整性,营养和口感自然更胜一筹。”谢荡水韵(无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谢忠新指着两筐产品介绍道。
今年,谢埭荡村芡实种植基地的鸡头米零售价清晰体现着品质分级:机剥米约180/公斤,而品相完美、营养留存更完整的手剥米约为320元/公斤。这种“优质优价”的模式,既精准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更让村民的精湛手艺收获了应得的价值回报。
全链发力一粒鸡头米撑起富民路
小小的鸡头米,如今已是谢埭荡村富民增收的“金色引擎”。
在村集体主导的谢荡水韵(无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领下,“基地+农户”模式高效联动,组织村民有序参与种植、采收与加工全链条环节,不仅为30余名村民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更让每亩芡实年增收约5000元。凭借稳定的市场价格与高效的产销组织,这一产业持续为村民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注入动力。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谢埭荡村深挖“水”资源潜力,积极探索产业升级和产村融合发展新路径。在采收季,村里将持续推出亲子采摘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采摘乐趣。同时,以鸡头米为原料开发的创意美食如鸡头米奶茶、鸡头米甜品等,也将同步上市,丰富消费选择,吸引八方来客。
从凌晨芡农额头的汗珠,到撒贝宁助力“带货”的热度,厚桥鸡头米正以生态底色与过硬品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
让这颗“水中珍珠”持续绽放光彩,更让谢埭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化作惠及百姓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