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寸山河一寸血,浴血奋战十四载!
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
这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这是人民的战争!
这是属于人民的胜利!
江苏新闻广播携手全国新闻广播联合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人民的力量》。7月7日起,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inJiangsu我苏、大蓝鲸客户端,以及江苏新闻广播、全国新闻广播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80位讲述人带您穿越历史长河,讲述抗日战争中的人民力量。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与此同时,他们实施严密的新闻封锁和信息管控,试图封锁掩饰这场反人类暴行,并系统性地销毁证据,企图将累累罪行从历史中抹去。两位爱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历时八年时间接力守护的一本相册,最终成为将日本战犯绳之以法的铁证。
讲述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草志愿讲解员李国荣
7月25日,由南京电影协会协助拍摄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即将全国上映。影片取材于两位爱国青年接力守护屠城血证的真实故事,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市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
《南京照相馆》电影海报
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进行持续的屠杀、奸淫、掠夺、焚烧,已进入第四周。
南京大屠杀
南京华东照相馆内,15岁的学徒罗瑾从师傅手中接过了两卷120樱花胶卷,这是一个日本少尉军官要求冲洗的。
1937年的罗瑾
当胶卷冲印成照片,罗瑾震惊了!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曾于上世纪90年代见过罗瑾。罗瑾告诉他说,照片中有砍杀中国老百姓、强暴中国妇女、烧毁百姓民房的画面,还有一张是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的照片让罗瑾立即敏感地认识到,这些照片都是日军南京大屠杀铁的证据。
相册部分照片
悲愤之余,罗瑾决心暗中多印一套照片制作成相册。在封面上,他画了两颗正在流血的心,一把带血的利刃,直指心脏;又在右上角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耻”字。
(相册封面)
当时,日军一直试图封锁掩盖在南京的屠杀暴行,私藏反日物品是要掉脑袋的。罗瑾深知其中的危险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他把相册藏在家里,一藏就是两三年。
后来,因生活所迫,罗瑾到位于毗卢寺的无线电所学习。1941年初,毗卢寺内突查手榴弹事件,为防不测,罗瑾把相册藏在了毗卢寺厕所一道不起眼的墙缝里,定期查看。一天,他发现相册不翼而飞,惊恐中,不得不匆忙逃离南京。
相册去哪儿了呢?原来,是当时也在毗卢寺参加培训的吴连凯发现了这本相册。吴连凯在生前的采访中说,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相册落在日本人的手里,“这个是日本人杀中国人的罪证。寺庙里正好有个大佛,而且是坐佛,坐佛下面有个座子,座子有裂开的地方,把板子掀起来以后,拿起来就可以塞到里面。后面就是墙,也不好走人,就藏在里面。”
生前居住在南京市四条巷的吴连凯
危险过后,吴连凯立即把相册取走带回家藏了起来,谁都没有告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南京街头贴出布告,号召市民们检举侵华日军犯下的暴行。吴连凯找出尘封已久的相册,送去了南京临时参议会,并写下了呈文:“胜利以来,此十六张照片始得重睹天日,今闻贵会有搜集敌寇罪行、侦讯战犯用,特将该项材料检出,请代送有关机关,使残暴敌寇得以明正典刑。”呈文的末尾,吴连凯郑重地按下了手印。
吴连凯(改名吴旋)呈文
1947年2月6日,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谷寿夫开庭公审。这本相册被定为“京字第一号”证据,是南京大屠杀惨案的重要证据。面对如山的铁证,谷寿夫最终低头认罪。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说,这份相册档案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证据意义,“实物史料很难找,特别是日军血淋淋屠杀的证据。因为侵华日军封锁信息,日本投降的时候他们大量销毁有关照片,所以很难找到。这16张照片,张张都是铁的证据!”
腿瘫软的谷寿夫被架着押往刑场
上世纪90年代,罗瑾和已经改名为吴旋的吴连凯在南京重逢,至此,两位老人才知道相册所经历的波折。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在战场上浴血杀敌,却坚定地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拼命留存罪证,为国家与民族伸张正义,让历史真相永存。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包括16张照片原件和吴连凯手写的呈文、参议会的文件等在内的十一组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成为让全人类警醒侵略战争残酷性的宝贵遗存。
南京大屠杀档案
这本相册的原件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展出着这本相册照片的扫描件,每次讲解走到展柜前,李国荣都会用心地讲好两位青年的故事。相册庄严地宣告:历史不容篡改,真相不容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