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米长、80米宽、15米高的巨大车间内,随着机械臂在轰鸣声中精准舞动,一片片标准化钢筋混凝土预制件“走”过自动化产线,马上被运输车辆“接”走。近日,烈日炙烤下,位于无锡玉祁的中铁建(无锡)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铁建工科)的智能制造车间建成不久,就已投入紧张的生产,装车的管片被运往无锡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施工现场,搭建城市“地下脉络”的钢筋铁骨。“在国内领先的技术加持下,3个车间建成投用,目前订单已排至2027年。”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眼下,无锡地铁建设如火如荼,盾构机在地下日夜掘进,而管片作为隧道的“骨架”,必须紧随其后。每一块管片都由预制钢筋混凝土制成,拼装成环后,就能撑起整条隧道。铺设一环管片需要2到2.5小时,而完成一公里隧道则需6个月。随着无锡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地铁几条线路同时开工,管片的质量和供应成为关键。“作为惠山招引的省级重大项目,无锡市地铁集团和惠山区等多方发力,推进项目进度。”铁建工科生产营销中心主任张续耀说,他们在加快厂房等基础建设的同时,抓紧技术研发,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联手,推动国内装配式构件的领先发展。
“管片保障隧道安全,就像建筑上的‘龙骨’,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张续耀说,在隧道施工中,盾构机靠千斤顶顶在已拼好的管片上推进,每次移动距离必须与一环管片的宽度精确匹配。随后,专业人员会深入隧道检查管片是否有碎裂,误差是否超标,是否有漏水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保障工程质量。
面对高温“烤”验,铁建工科打出“科学保供”组合拳。走进公司玉祁基地的1号车间,异型构件智能制造示范线高速运转。这条生产线采用“浇筑加养护”模式,单模台配双模具,一环管片虽需8小时制作,但日产能已提升至60环左右,高峰时超100环。一公里地铁隧道需800多片管片,每环由6片组成。张续耀透露了应对高温的妙招:“我们调整了生产节奏,实行‘错峰’作业:每天11时至16时停产,把时间安排在早晚凉爽时段。”车间里,防暑药品和饮品充足,厂区还计划加装雾炮机物理降温。
与此同时,2号车间的场景更显科技范儿。这里是“预应力与非预应力构件共线生产”的高精度柔性制造示范线,国内领先。机械臂拆模时,用上激光测距和视觉识别技术,精准得像“长了眼睛”;创新负压脱模吸盘将拆模强度由22.5Mpa(强度单位)降至16Mpa,大幅减少蒸汽养护成本,效率大大提升3至6倍。车间采用立体化布局,14个独立蒸养窑非均匀排布,利用土层保温节能。单班只需10人就能干传统产线15人的活。另一边拌合站,4台大型拌合机仅需1人值守,混凝土通过鱼雷罐和空中走廊直达工位,全程5G定位监控。
(裘培兴、黄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