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经济”连续两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无人机飞手”这一新兴职业迅速升温,而进入行业的关键“入场券”——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CAAC执照)也迎来前所未有的考证热潮。记者调查发现,短短一年间,无锡市具备资质的无人机培训机构已从4家猛增至近20家,考证人数成倍增长。然而,在火热的考证市场背后,如何让一纸执照真正成为职业的“通行证”,避免陷入“证到手,路难走”的困境,确保飞手在技术和职业发展上都能“飞得更稳”,正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热 “考证潮”汹涌而来
近日上午,记者来到无锡宏源技师学院,5名学员正在教员的指导下进行无人机实飞训练。该学院无人机专业教师武迪介绍,今年报名人数同比增幅超50%,“学员以20—35岁的年轻人为主,其中约70%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而来,也有部分学员希望通过考取证书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在一次次送考过程中,武迪观察到,去年考点平均每场考试有三四百人参加,而今年单场考试人数最高千余人,“以前考试一天就能结束,现在有时得花上两三天。”驱动这股考证热潮的,是明确的政策信号与广阔的市场前景。2024年1月1日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应当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相应执照,这为无人机操控划定了清晰的持证飞行红线,提升了执照的“含金量”。
与此同时,考证人群结构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校大学生加入“考证大军”。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朱昱佳开学将上大三,趁着暑假,他正在备考超视距驾驶员执照,“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很多行业推荐,觉得无人机领域就业前景广阔,考个证能为自己多铺一条路。”
市场对飞手的需求正快速增长。智联招聘报告显示,2025年2月,无人机工程师、无人机组装测试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分别为39.9%和64.5%。而对应的求职人数分别同比飙升了287.3%和271.9%,竞争日趋白热化。面对庞大的市场缺口,资本纷纷跑步入场、争相布局。记者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上查询到,截至7月初,无锡有近20家无人机培训机构注册在案,更有传统驾校跨界入局,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分得一杯羹。
忧 培训简化为“应试教育”
随着无人机应用在物流、测绘、巡检、农业植保等场景的不断拓展,无人机操控员培训市场迅速升温。人社部5月8日发布的拟新增的17个职业名单中,“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的出现,更是为行业添了一把火。
然而,火爆的考证市场背后,通往就业岗位的道路并非坦途。无锡小翼通航科技有限公司自今年3月起开展CAAC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培训业务后,已培养出30余名合格飞手,公司总经理高毅坦言,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行业的准入门槛其实并不高。”他透露,“小型机构投入二三十万元购置设备,聘请几名教员,申请固定空域后就能开门招生。很多机构的培训资质是通过‘挂靠’‘加盟’等方式获取的,这不得不让人对其教学质量打上问号。”
激烈的市场竞争还引发了价格“内卷”。调查发现,当前培训市场最热门的“中型超视距执照”培训费用已被“内卷”至最低6000元左右,仅为原市场价格的一半。为了压缩成本,部分机构不惜大幅缩减培训课时,将培训简化为“应试教育”。
“有学员是冲着‘月入过万’的宣传来的,了解后发现并不容易。”在高毅看来,无人机操控员执照就像汽车驾照,只是入行的基本门槛。公司团队正着手开设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专业课程,“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备实战经验和行业知识的飞手。比如农业植保需要掌握农药配比与作物知识,测绘航拍则要精通数据处理和3D建模,技能要求天差地别。”他说。
相比于“包就业”的承诺,高毅认为,培训机构不该只当“发证机器”,更应给学员提供真正的职业规划。他举例,要去做农业植保的,取得特定厂家的认证,比CAAC证更“对口”,而这些“门道”往往并不为新人所知晓,“这需要机构根据学员自身背景、兴趣和诉求,帮助其进行更精准的职业规划和技能深化,避免考证的盲目性,从而真正对接市场需求。”
解 从“会飞”到“懂飞”
要让飞手“飞得稳”,仅靠一张证书远远不够。规范、系统、实用的培训体系才是破局之道。“学员报名前,首先要确认培训机构是否具备中国民航局(CAAC)或行业协会(如AOPA)认证资质。”业内专家提醒,这是保障培训质量和合法权益的第一步。
从拿到证到胜任岗位,如何打通职业培养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学员、培训机构和监管方都应向前一步。对求职者而言,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要,需打破“一证在手,工作不愁”的思维定式,树立“能力为本”的就业观;在监管层面,政府应当构建完善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明确场地设备、教学资质、课时标准等硬性要求,对虚假宣传、压缩培训等违规行为实施“零容忍”政策。实操层面上,一些头部机构已开始探索“拿证+实训”模式,无锡金匮之翼通航公司执行董事葛楠介绍,公司在发证后增加两周行业实训,目标是培养出“会飞行、更懂行”的实战型人才,填补技能空白。
针对当前无人机培训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无人机研究所副所长姜魁持乐观心态,“这个行业最终会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他表示,“航空领域从业者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那些仅抱着‘抢风口’心态的非专业人士,终将在行业发展中自然淘汰。”在姜魁看来,无锡在发展无人机培训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无锡具备广阔的无人机应用市场。”他建议重点打造无人机飞手培训这一赛道,构建区域性人才蓄水池,在向全国输送专业人才的同时,反哺和深化本地无人机产业生态,形成“以训促产、以产聚才”的良性循环。
“有证”是起点,“有用”才是关键。采访中,多位人士均赞同这个观点:唯有确保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监管及时有效规范市场秩序,这场培训热潮方能转化为助力低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支撑无人机飞手们在职业的广阔蓝天下飞得更高、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