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苏超”迎来第七轮比赛,进入下半赛程。
两个月时间,从少为人知到谁人不识,现象级的“苏超”已成为我们很多人一周行程中必须关注的事项。正因为此,当上周末没有比赛时,各大媒体还特地发布报道向“苏超”粉丝们解释“本周为什么没‘苏超’”。
似乎一觉醒来,“苏超”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而在这“深入”的同时,一些东西也因“苏超”而发生着变化。"
我们会不会因“苏超”
而变得更爱运动?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给出的首份“苏超”赛事影响力报告显示,超九成(95.2%)江苏居民知晓“苏超”。而其中,非传统球迷群体占了近八成。
现实中的情况也印证着调查数据,第四轮徐州奥体中心30823名观众到场,破3万;第五轮昆山奧体中心43617名观众到场,破4万;第六轮南京奥体中心60396名观众到场,破6万,直接创下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新纪录。还有在互联网上,超百亿量级关于“苏超”话题的流量……
因为“苏超”,我们很多人第一次认真地关注了足球,第一次疯一样地抢票去了现场看球,第一次为自己的球队嘶哑了嗓子……
我们热爱“苏超”,这种热爱也燃起了我们对运动的参与热情。 “苏超”赛事影响力报告显示,58.9%的受访居民表示会因“苏超”增加体育方面(包括运动、培训、买装备等)的消费。我们希望看到“苏超”能催生出一个规模巨大的运动群体,推动更多的人每天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球场、走进跑道,让“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成为大家热爱“苏超”的最好实践。
我们的城市
会不会因“苏超”
而变得更贴近完美之城?
“苏超”并不仅是在赛足球,还是在赛城市。
围绕球赛,十三太保们对歌、斗诗、晒家书,不亦乐乎地夸着自己的城市,也夸着作为球场对手的兄弟城市。在这场城市形象的比赛中,那些城市记忆深处的人文底蕴被发掘了出来,那些城市的高光时刻被展现了出来,让我们更多更深地了解了自己的城市。69.3%的受访者对江苏调查总队表示,“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这场斗诗斗歌斗文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兄弟城市的优秀。他们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对于城市进化的更多思考和期盼。就像当我们看到昆山奥体中心、南京奥体中心纷纷亮相“苏超”时,会无比地关心和期待自己奥体中心的建设。就像当我们看到“容得下烧烤,容得下理想”的常州时,会无比地共情现代城市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尊重。
十三太保的城市大赛,为我们构画出了一幅完美之城的样子。
我们的精神状态
会不会因“苏超”
而变得更自信包容坚韧?
“苏超”最为出圈的是它的精神状态。
在场外,有着脑洞大开的各种玩梗:“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南哥”和“十三妹”,“水蜜桃加盐还是盐水鸭加糖”……让“苏超”充满欢乐。而十三太保们对各种玩梗不仅表现得无比淡定包容,更甚者亲自上阵“火上浇油”,完全是一种自信感的自然流露。
在场上,有着展现真正体育精神的热血拼搏;面对射门毫不退缩用脸挡球,忍着韧带断裂向着对方球门蹒跚冲锋,3次被撞倒3次奋力爬起争球……在“苏超”,可以输球,但决不允许躺平摆烂;在“苏超”,可以技不如人,但决不能拼不如人。
自信、包容、坚韧、拼搏,“苏超”的这种精神状态,正是打造一场完美理想赛事的基础。而现实中的我们,也需要用这种精神状态,去打拼一场自己的“球赛”。
我们要有一场自己的人生“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