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鱼蟹养殖同质化竞争加剧,如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无锡结合长江禁捕、太湖退捕,去年起政企联动在全省率先开展“河荡三青”“太湖三白”“长江三鲜”全品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近日,无锡市水产产学研项目沙龙传出喜讯——6500亩“河荡三青”和“长江三鲜”工厂化育种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太湖青虾、鲥鱼和白鱼等一批特色水产已进入新品种创制或繁育阶段,预计形成新的生产模式后可较传统鱼蟹养殖增收20%以上。
培育优质品种,提高养殖收益。在“河荡三青”基地之一的宜兴和桥镇现代渔业种业中心,2000多亩塘口规整、尾水排放系统完善的基地内,3000万尾抗病毒鲫鱼苗在水里游弋。这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发的新品种,比常规品种生长更快、抗病力更强。“对水产种质资源不仅要保护,还要挖掘其独特价值,让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基地建设运营方宜兴城建文旅集团渔业公司负责人李晔说。他们已于近期分批引入500万尾团头鲂新品种“华海1号”、300万尾黄颡鱼新品种“黄优1号”。和未经选育群体比,这些优质新品种抗病抗逆能力更强,生长速度、成活率都要高20%以上,相当于养殖者可由此增收20%以上。基地内11幢苗种繁育、良种选育、智慧渔业中心和科研楼已进入装修尾声,很快将为育种、扩繁提供科技支撑。在“长江三鲜”基地,除了河豚、刀鱼和鲥鱼种质保护,4290平方米工厂化育种车间近日建成,很快将培育扩繁体质更强壮的鲥鱼苗。位于惠山区的“太湖三白”基地,不仅对银鱼、白虾和白鱼进行生长性能等研究,还推动白鱼进入第二代育种阶段。
转变生产方式,让土地生金。宜兴高塍镇青虾产业园是“河荡三青”另一处基地,6000亩核心区和扩繁池的土方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500公斤“太湖青虾3号”年初投入500亩种苗池后,得到悉心照顾,目前体长已达3—4厘米。“当地水产养殖户囿于传统养殖方式,导致在宜兴培育出的‘太湖青虾’系列新品种在附近城市‘游得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育种室主任蒋速飞说。作为园区示范养殖、技术指导方,他们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指导虾蟹套养等新的生产方式。从试验情况看,蟹塘科学套养青虾,亩均收益较单一养蟹提升近4000元。
“接二连三”延链,拓展农业价值空间。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介绍,三大基地还将打造“养殖基地+特色水产品深加工+仓储销售”产业链,促进渔业与旅游、文化融合,放大无锡特色水产和山水资源价值。(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