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麦浪翻滚,农机轰鸣作响。2025年的夏粮抢收季,中国农业正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数字革命,重塑着“颗粒归仓”的图景。从依赖自然气候的被动收割,到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精准调度,这场变革不仅让“靠天吃饭”成为历史,更让“向科技要粮”成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智能农机,从“人海战术”到“无人战场”。江淮大地上,加装了北斗系统、远程遥控、测产仪器的无人驾驶收割机,相当于增加了“眼睛”和“大脑”,与传统农机相比,一天可增收大约350斤粮食。安徽、河南等主产区,配备“金匣子”的智能收割机实时上传作业数据,包括收割量、运动轨迹和麦粒损失率,后台平台据此动态优化调度策略,将机收损耗率降至1%以内。传统夏收需动员千万农民弯腰挥镰,而今年“三夏”,全国将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700万台套,让田野成为“智能农机”的科技秀场。技术的普惠性,正让“小农户”与“大生产”无缝衔接。
数据驱动,从“经验决策”到“精准调控”。“知天而作”曾是农人的理想,如今却因数字技术而成为现实。针对北方部分地区出现的干旱、干热风以及南方的烂场雨等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利用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等手段加密监测,为夏季农业生产提供气象科技支撑。数据的力量更体现在全流程管理中。中原沃土上,中国移动在河南打造的5G智慧农业平台,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农田环境数据,结合AI算法预测小麦成熟度,精准调度农机抢收。麦收期间,数万亩农田的作业轨迹、进度一目了然,指挥中心可快速响应突发天气,实现“雨中夺粮”。
科技抗灾,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极端天气曾是夏收的最大威胁,而数字技术正构建起“防患于未然”的屏障。2025年夏收初期,北方多地遭遇连阴雨,河南紧急启用履带式收割机应对泥泞田块,并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评估麦穗湿度,动态调整烘干方案,避免霉变损失。在安徽,4300多万亩小麦面临灌浆期干旱,农业部门利用遥感技术识别旱情区域,协调水源和抗旱设备精准调度,最终实现亩产逆势增长100斤以上。
中国夏收的数字化实践,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未来,随着5G、AI、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渗透,“数字粮田”将更智能、更绿色。这场无声的革命,正以科技之力,书写着“丰收中国”的新篇章。(淮安日报 刘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