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年起,我国将进入“十五五”时期。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坐标,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尤其关键,意义十分重大。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五年规划的战略性地位与独特价值,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明确要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为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指导原则、指明了工作路径。
从1953年开始,我国便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领域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如今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答发展变迁“何以中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发挥其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透过每一个五年规划,都能从纸面上望见可期的未来,触摸到发展的脉络,从目标定位中感受到大国发展的底气和决心。五年规划承上启下,发展的经验有力指导着未来的路子,须精心编制好“十五五”规划,激荡起同心奋斗、砥砺向上的更强合力。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习近平总书记对编制好“十五五”规划高度重视。从4月30日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到此次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编制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是一个时间段里牵引发展的纲,既要把握趋势,在发展的浪潮中把稳前进的“方向盘”,破解好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稳驭经济航船;又要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红火好日子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寻求最大“公约数”,烹好千家万户的“小幸福”。稳定的规划,才能提供稳定的预期。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保持定力,精心编制,科学论证,方可增强确定性、注入正能量。
聚民智、汇民心,规划才有“含金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是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因此,编制好“十五五”规划,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五”规划编制期间,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在网上献策,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诸如“互助性养老”等写进“十四五”规划。许多宝贵经验都是从群众的探索中汲取智慧,并将其上升为政策举措,进而更好指导实践活动。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设计好“十五五”规划,既要接天线,紧跟发展的“时”与“势”,挺立在时代的浪头上;又要接地气,走进群众问计、深入基层寻策,畅通网络渠道征集意见,为决策融入广泛人民智慧,让规划从“纸上”落到“地上”时,更契合基层所需所盼,更升腾民生温度,更汇聚人民力量。
无论是问需于民还是问计于民,归根结底都是“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对当前、于未来都尤为关键。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绘制出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发展蓝图,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化为可感可及的美好现实。(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