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假期,消费市场持续火热,“情绪消费”成为关注焦点。随身携带的解压“捏捏乐”、虚拟世界的AI温情陪伴、释放负面情绪的“放青松”等,成为不少人度过假期的必备元素。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看似实用性不强,却因承载着情感价值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
“情绪消费”不是噱头、伪命题,它正悄悄形成发展声势。据《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显示,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情绪经济正从边缘走向主流。可以说,当代人的代偿需求,正催生出万亿级市场。“情绪消费”的壮大有其必然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人均GDP成功跨越1.2万美元这一关键阈值后,中国消费市场正从传统的“功能消费”模式加速向“情绪消费”模式过渡。在未来,随着经济细分领域的不断茁壮成长,“情绪消费”潜在的经济价值必将得到不断发掘。
“情绪消费”增长也与当前人们的精神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有数据显示,一些受访者坦言存在健康困扰,而情绪问题在众多健康困扰因素中赫然位居前列。在某些短视频平台上,破坏性解压内容的创作者持续受到热捧,盲盒等情绪玩具持续走红,这侧面凸显出消费者和用户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感。纵观目前“情绪消费”市场正逐步变得细分,仅以相关玩具为例,有的以“禁止蕉绿”“放青松”等“谐音梗”,寄予消费者以积极含义;有的或具有社交属性,或有AI温情陪伴,满足了消费者的情绪需求。正如一句歌词唱的那样“是否我只是你一种寄托,填满你感情的缺口”,情绪消费品“填满你感情的缺口”的心理代偿作用将日益得到彰显。
当前,情绪经济已然成为资本竞相角逐、热烈追捧的热门领域。不过,“情绪消费”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繁荣发展的背后也有颇多隐忧。比如,部分商家在生产情绪消费品时,存在粗制滥造、生产信息缺失、窃取用户隐私等现象,导致许多潜在消费者利益受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情绪用品市场扩展步伐。这些乱象呼吁及时有力的监管介入,这既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之举,也是支撑“情绪消费”热度持续的关键作为。“千金难买我高兴”是这一届消费者中颇为流行的消费理念,但当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情感宣泄、心理慰藉蒙上消费阴影,消费者又岂愿掏出真金白银买乐子呢?
只有情感共鸣与品质保障形成合力,让消费者从“情绪消费”中得到自我满足,情绪消费的市场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兑现,更加健康积极的情感服务生态才能得到更充分健全。毕竟,情绪消费品少有实用价值、功能性,要获得消费者热捧、提供情绪价值,让用户觉得购买产品、服务不是“花冤枉钱”,就要在质量上、品控上有更高要求。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