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假日消费是观察经济发展的一扇窗。“五一”假期期间,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拟通过关注外贸优品进商圈、电影市场火热、文旅市场热度飙升等经济现象,从小切口特写展现“五一”节庆升腾而起的消费活力,展现江苏经济社会消费领域澎湃动能。
5月1日,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光影交相辉映。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在这里,您可以领略传统南京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在这里,您可以阅读一个百年家族的兴衰历史;在这里,您可以观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表演。这是一座百姓喜爱的文化殿堂,是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施慧边走边开始了2025年的第一次直播。
津逮楼5D秀现场,在百年藏书楼内,全息投影重现金陵古籍风华,让文字在光影中“活”起来;草坪月影秀用数字科技展示了戏曲文化,小亭流转的月光灯影,与池中碧波相映成趣,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熙奇游记》的奇幻场景在南门墙面呈现,老宅的夜晚瞬间化作梦幻剧场。“这些不是简单的灯光秀,而是用数字技术让博物馆‘活’起来并‘火’起来。”施慧说。
记者跟着人流来到文创市集“摊”玩时光,市集上汇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作匠人等众多匠心品牌,非遗手作、文创好物、萌宠周边琳琅满目,葫芦烙画、蝴蝶标本定格时光,每一件都藏着匠心的温度。晚上七点半,非遗手作香丸店主杨景,正热情地指点小朋友怎么做古方香丸。“生意不错,‘五一’假期尤其红火,1天卖出20瓶,和同期相比翻番了。”她说。
游客逛累了后到茶馆来段“视听焕新”。茶馆里,围满了听众,国家级非遗南京白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许茹团队带来的南京白局演出《数桥》,将一个个南京老地名娓娓道来。有着40余年演出经验的许茹唱诵城南旧事,一唱一和里,观众听到的是老南京的烟火记忆。台下爱好文学的游客林传曦和颜钰宸异口同声表示赞赏:“我们感受到非遗从历史深处走来,融入我们的烟火日常。”
爆款文创用设计语言让文物“活”起来,盲盒让历史触手可及,数字导览使文物开口“讲故事”……这些新业态的诞生,折射出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在沿袭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去年,江苏省出台文件,支持博物馆创意开发夜游项目,丰富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当下,观众的文化鉴赏力随着观展频次提升,他们对灯光设计、动线规划、互动体验等细节愈发敏感。这倒逼博物馆人跳出“守门人”的传统角色,以更开放的姿态倾听观众需求,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内在文化底蕴和外在展现能力。”施慧说。
当百年古宅遇见数字光影,当非遗技艺碰撞现场直播,文化不是消费的“背景板”,而是激活场景的“源代码”。从“看热闹”到“赏文化”,从“打卡拍照”到“深度体验”,江苏各地正以“文商旅+”模式,激活消费新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亚群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