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厂上班
非得是“人”吗?
AI不行吗?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专属于广大劳动者的节日。伴随全球产业高速变革、智能技术快速迭代,一种全新的“生产方案”正在席卷工业领域,让劳动者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同时保障企业生产高效。
不少无锡工厂已经给出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解题思路。无锡一棉自动化物流与智能监控终端的应用,使车间万锭用工降至10人内,劳动强度降低30%;阿斯利康无锡供应基地实施了30多个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在内的工业4.0新技术应用,劳动生产效率提升54%;隆盛、天奇等工厂内,人形机器人正在适配各个生产流程。
一支由代码交织而成的
生产劳动“协奏曲”奏响在厂房内
为工业制造注入新的活力
更高的生产需求,AI如何破局?
一汽锡柴16L重型发动机生产工厂内,人工智能加持下的产线正在突破效率和质量的边际。AGV小车在智能系统的串联下,承担起厂房内近300台发动机的物料运输,两个小时即可完成一轮堆叠、出清的循环。涂装线的最后一个流程环节,传输带将一个个油封件送进“小黑屋”进行AI视觉检测。
“以往人工需要对照着检验单,逐一查看。如今机器AI视觉检测一件只需一分钟。”技术负责人介绍,像这样的视觉设备在新厂房的渗透率超70%。
“火眼金睛”的AI视觉检测技术可以说是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直观的工业AI产品。而在一棉长江车间内,我们看到一批机器人,不光有眼睛,还长出了能解决问题的“巧手”。
穿梭于飞转的纱锭间,内部密集嵌合的50余个AI模型的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一“臂”捻丝接线,一“臂”牵纱绕转,纱锭断点处恢复如常。在这一极考验技术和经验的工序上,4台机器人可一天自主完成数百个断点接线。“工厂内温度较高、声音嘈杂,这种恶劣环境下,机器代人很有意义,技术工人只需对复杂度较高、机器无法完成的接线工作进行补充处理。”
除了可以实实在在看到的产线AI设备,人工智能与经营管理的嵌合也在同步深入。如一汽锡柴与阿里合作,基于“钉钉”做本地化部署,覆盖会议、差旅、后勤等全流程;远东则已经可以实现对业务单据、客户信息的AI语音创建,对业绩情况、查询发货、合同履约状态、物流信息的AI问询,并拥有“YUANYUAN”和“东东”两个服务数字人以应对前端问询等工作。去年底,远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入选工信部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
产线上的“新同事”,掀起新浪潮
当然,很多这些产线上的“伙伴”面孔已不算新,大部分企业在完成产线数字化转型后就自然而然过渡到了“智能化”阶段。让人工智能浪潮得以再掀高潮的重要因素,在于今年大模型的革新及人形机器人概念的持续升温。
而人形机器人率先探足的场景之一,就在工厂。
在前不久举办的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上,记者见到了被应用在隆盛新能源产线上的人形机器人“兰森”。
“我今天看到展位前有几位参观者,前方右侧有一位穿白色T恤的女士,她留着长发,表现得很自信……”“兰森”对面前的场景、人物甚至是情绪都做出精准分析识别。
现场人士介绍,“我们想展示的是他视觉学习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训,人形机器人才能常规参与到产业运转中。”目前兰森除了“学习知识”外,还在进行负载能力等方面的迭代升级。
事实上,作为制造业强市和数字化转型先发城市,无锡人形机器人的工厂应用场景已经是多点开花。除了隆盛外,天奇股份与优必选合作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落地应用,目前已成功进入极氪汽车、比亚迪等工厂执行搬运任务实训。
在前不久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上,天奇获颁“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数据采集与实训中心”。落地惠山的软通天擎也打造了一个人形机器人的数采场,为人形机器人进厂形成标准“数据库”。
尽管人形机器人进厂还面临着应用标准、高质量的数据采集、实际应用场景适配等问题,但以车企为代表的工业制造场景已经迈开探索步履。行业预测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78亿美元。而这也能从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商的量产计划中看出端倪。
据魔法原子联合创始人顾诗韬透露,今年企业大约会落地400台全尺寸的大人形产品,其中有200台会进到工厂,另外200台则会进入到零售门店,应用于商超导购等环节。江苏软通天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负责人阮强认为,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柔性特质有望补足产线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
不是替代而是共生,向深处变革
劳动力的革新伴随着人与AI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未来掌握在会用AI的人手里。”这个普遍的观点中,蕴含着人与AI共生发展的哲理。
一汽锡柴工厂内,有不少岗位是以AI辅助的形式存在的。如部分故障工位的装配单会流转至人工工位上,当工人操作时,将辅助以AI动态视觉防错技术。通过抓取操作人员的手势轨迹,与拧紧数据匹配关联,防止发动机螺栓漏拧、错拧。
“人工智能也正直击此前工厂设备维修工作中的痛点。”技术负责人介绍,传统方式是用一个通用运维系统,将设备知识厂商的资料消化,同时把自己维修过程终端知识做沉淀和维修案例分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维护这个系统,整理工作要占到80%的时间。如今,依托雪浪工匠大模型平台,一汽锡柴与雪浪云合作打造的“装备运维智能体”则相当于为厂内维修人员外接了一个“智慧大脑”,大大提升了专业设备运维效率,缩短了维修人才的培养周期。
据悉,雪浪工业大模型是省内首个通过国家网信部门备案的工业大模型。值得注意的是,雪浪云和摩尔线程合作将这套模式固化下来,推出了雪浪MindCenter X100训推一体机,为制造业企业一站式提供私有化部署所需要的算力服务器,配套雪浪工匠大模型平台与雪浪工匠AI工程助手,帮助制造业方便快捷地用好大模型。
针对人工智能产品和方案的开发,一批诸如雪浪云的技术服务商加大相关领域的部署和投入,形成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强大合力。
帆软曾表示将强化研发实力,目标将985高校人才占比提升至 70%,重点攻关“AI For BI”技术,开发智能问答BI等产品。同时,推动数据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并拓展全球化布局,输出“无锡方案”,助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