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带热乡村游,文旅融合共赴振兴路。4月28日,由中共江苏省委驻灌南县乡村振兴工作队、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的灌河流域四市五县旅游联盟暨“水韵江苏 乐游乡村”灌南站推介活动成功举办。这是灌南、灌云、沭阳、涟水、响水落实“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要求,实现文旅产业抱团发展、合作共赢,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举措。近年来,农文旅融合让越来越多的人能“乐游乡村”,在为农村增活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更好促进乡村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整体效益,仍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持续创新探索。
农文旅融合应当扎牢“三农”之根。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农业、农村、农民,理应是农文旅的不变主题和质朴底色。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们得以叩问初心的必然要求。不论未来农文旅的服务条件如何提升、基础设施如何改善,只有乡村的广大群众张开臂膀、捧出热忱,真正让各方游客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敬畏自然、尊重劳动、亲近农事、热爱乡亲,才能使得这场“说走就走”的旅程,不会因沾染更多的商业气息而失却本真,不会因仅限于“走马观花”的浮躁喧嚣而成为“猎奇”。
农文旅融合应当保有“文化”之魂。在本次活动现场,来自四市五县的手工剪纸、汤沟酒酿造技艺、中医香包、吉祥布艺、掐丝珐琅画等非遗展示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神话传说、风土人情、民间故事、非遗传承、革命文化,中华大地千年文脉绵延不绝,在乡村大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赓续着民族精神。文化不仅仅是乡村旅游的花絮和点缀,作为一座开采不竭的“宝藏”, 正在日益成为当地乡村形象的推介官、代言人,成为联结外地游客和乡村之间牢不可破的桥梁纽带,成为吸引人、感染人、留住人的精神内核。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才是常看常新的,才是值得咀嚼回味的、才是可持续的。而让乡村文化之树长青,也正是乡村文化振兴广大工作所必须要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农文旅融合应当融入“互惠”之力。灌河流域四市五县旅游联盟推出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是优质文旅资源的整合再造,更蕴含着齐心协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共同意愿和协作精神。为了家乡好、为了百姓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足以感染无数人“价值导向”。而舍得付出、晓得让利,则是久远流传至今的“中国智慧”。事实反复证明,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县域之间,看不得别人好的“羡慕嫉妒恨”,故意设门槛使绊子搞零和博弈,终究没有出路。灌河流域四市五县旅游联盟,更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联盟,通过“互惠”吸引更多的资源加入其中,实现合作共赢。而互惠,更体现在乡村和游客之间,在诚信待人、保证质量、优化服务的基础上,乡村旅游应以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更便利的条件来赢得游客,让他们真切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才是赢得口碑和订单的“王道”。
农文旅融合应当借助“数智”之势。在本次活动中,网络直播和农文旅项目推介视频,让远在外地的游客不到现场就能够初步感受到灌河之美,增强了线下“到此一游”的意愿。在移动互联网和AI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文旅也应当插上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翅膀,更为精准地分析游客需求、发送推介信息、节约资源成本、提供优质服务,开展农村特色产品推介售卖。并通过开发网络互动体验程序,打造珍贵文物、历史遗存、传统技艺的“数字分身”,让优质乡村旅游资源更好地回馈社会、惠及万家,并形成群众可观可感、得以长期存续的共同财富。
灌河流域旅游联盟的成立,必将让农文旅更好融合发展,走出灌河、走向世界,让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赵爽)